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自主招生 > 正文
高分学生忙赶考 自主招生沦为“尖子生游戏”(2)
来源:齐鲁晚报
发布时间:2012-02-12 14:57
分享到:

高校:综合素质受偏爱,学有特长难出来

一方面是参加考试的尖子生“不轻松”,另一方面是大多数高三生“望而却步”。高校自主招生是否真的跑偏了?

一高中教务负责人直言不讳地指出,现阶段自主招生选拔尖子生的目的毋庸置疑,高校的本意就是提前把好生源“圈”过来。“高考发挥毕竟有偶然性,就怕尖子生发挥失常。多了自主招生,即使他们的水平出现波动,通过自主招生加分还是能录取到这些名校中去。”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曾表示,高校自主招生设计的初衷是在普通高考之外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和渠道,体现高考多样标准的评价取向,使高校能够把那些学有所长、某个方面很有特长或综合素质很全面的优秀学生选拔出来。

而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综合素质及综合成绩较好的学生,依然是高校自主招生中受到偏爱的群体。很多高校在对学生的推荐条件中,都做了成绩排名前百分之几的限定。即便是一些尝试选拔有特长学生的高校,在实际运作中,也很难达成目的。

山大招办工作人员说,今年该校通过校长推荐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共有111人,“但没有具备学科特长的偏才、怪才,校长们推出来的依然是综合水平高、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

这位工作人员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学培养的偏才、怪才罕见,另一方面则是中学校长考虑本校的高考综合成绩,不愿为推荐偏才、怪才冒风险。

因此,今年山大在省内自主招生选拔中,对单科成绩列1%的学生降低了笔试合格分数线,最终有11个人通过选拔,“想要通过这种方式给偏才、怪才更多机会。”山大招办工作人员说。本报记者杨凡徐洁实习生欧阳玉玲戚海龙

□专家说法高中教育不变高校只能掐尖

大智教育自主招生政策研究专家李海成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之所以成为尖子生的游戏,与高校设定的录取标准也有关系。

他认为,虽然很多高校在自主招生报名条件中规定了“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等标准,但在自主招生的笔试和面试中,学生不一定能展现出这些潜质。因此,高校在“学科特长”等方面大都以获得学科竞赛名次为前提。为了使学生所具备的潜质更容易被发现,在培养方面,高中便更注重获奖证书等“硬件”。

“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学科特长就是指奥赛、新概念作文大赛等各类竞赛获奖证书。没有这些硬件的学生,即使有某方面的素质,也很难被高校发现,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有什么特长都不知道。”

李海成举例说,一个学习成绩不占优势的中学生,也没有任何奥赛证书,起初自荐报名上海交大时没有任何底气,却意外通过了审核。“他的学科特长来源于一次校外活动的体现,他作为山东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世界青年领袖大会,因此也证明了良好的英语(论坛)口语能力。”

李海成认为,高校自主招生选拔人才的目标与现实中的高中教育出现了偏差,“尖子生游戏”的现实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高中教育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高校也只能是“先把尖子掐进来再说”。不过,自主招生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效用已经开始显现,正引导高中教育从灌输式教育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兴趣方向转变。 本报记者杨凡徐洁

(齐鲁晚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自主招生联考今日开考 粤3800考生报名备战  ·自主招生昨举行 宜昌考生反映难度比去年低  ·湖南省近6000学子赶考“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能“主”多少事 专家建议高考后举行  ·十年自主招生给考生、学校、家长带来了什么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