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讯(记者 马东梅)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国近20万通过自主招生联考初审的考生为了各自的加分梦,走进各大考场如期赴“约”。无论是“华约”题目活难度大,还是“北约”马拉松赛式的12小时联考,都让考生真实地感受了一把竞争的激烈。虽然这两场联考已然落幕,但有关高校自主招生的议论和质疑仍不绝于耳。 自主招生究竟是机会还是负担 “多参加一次考试就多了一重保险。”华师附中高三毕业生尚东栩上周六刚刚参加完“华约”的考试。作为学校推荐的优秀毕业生之一,为了能拿到自己心仪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加分,考前他也费了不少心思。班上其他七八名参加自主招生的同学也是如此。虽然考试结束后自我感觉不太好,但小尚仍旧感觉多给自己一次机会也是不错的。“2月27日我还打算参加中山大学对省内学生的单考。”他说。 跟尚东栩一样,深圳中学的小王辛苦两天连续参加“华约”和“北约”的考试,也是为了多给自己一个机会。“两天考下来累得头昏脑涨。”虽然是久经考场的尖子生,但他也坦言这样奔波应考,无论脑力还是体力都不轻松。 “从高考(微博)一考定终身到现如今全国80多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应该说还是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翠园中学的学生家长张颖认为,高考时有很多偶然因素,万一孩子发挥失常,可能会影响一生。如果有了加分之后,这种风险肯定会小些。 深圳市高级中学学生裘嘉璐2008年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通过考试并顺利成为清华学子。她的母亲来女士表示,家长都希望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但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还是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的。孩子的学习和特长需要从小培养,这就需要不小的花费。另外,考试期间带着孩子各地赴考,耽误学习和工作不说,几场考试下来交通、食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对于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也是不小的负担。”所以她建议考生和家长根据自身的实力理性报考。 高校联考是多元选才还是抱团“掐尖” “长期以来,我国的考试制度过于单一,应该说高校自主招生对人才培养是有好处的,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深圳实验学校校长曹衍清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对教育改革有积极意义,首先应该肯定。毕竟,自主招生还是提供了一些除成绩之外的评价标准和招生形式。高校联考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并不是最终的方案,它也有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因此不必急着“喊停”。 对于高校抱团“掐尖”的质疑,深圳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也表示,事实上在学校推荐环节,大多数学校还是倾向于选择推荐品学兼优的全才型学生,怪才偏才型学生一般较难入围。而很多被推荐的学生,即便没有加分,正常参加高考也能考上。 对此,高校也有自己的说法。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就曾表示,自主招生是大学走向自主办学的一条道路。高校要实现这个权利,没有一所大学会定位在招偏才、怪才上,而是招符合高校发展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学生,最终要实现全面自主择校、择生。 “事实上每年真正把加分用到刀刃上的考生并不多。”曹衍清把考生和家长对今年自主招生考生的热捧比作是人们对新事物的围观,他认为,过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的热情就不会这么高了。 集中考试是为学生减负还是竞争策略 2月12日,“复旦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拉开了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序幕;2月19日,由清华、上海交大、人大等7校联合举办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打响了2011年高校联考“首战”;2月20日,北大、复旦、港大等13校组织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掀起综合素质人才选拔的面纱;2月26日,同济、哈工大等“同盟”9校将联合开考;2月27日,中山大学面向广东省内考生的单考又将继续…… “高校联考初衷是让考生不必过于奔波,但如此高密度的考试安排,客观上却逼迫学生不得不在高校间做出选择。”深圳市高级中学高级教师陶圣源指出,几所高校考试时间过于集中,必然让学生感到应接不暇,精力分散,最后做出取舍。个别高校甚至有意安排考试撞车,这种做法也让学生陷入两难境地。因此,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能尽量将各高校的考试时间错开得长一些,以方便学生应考。 “自主招生应该以考生为主体,而不应该以高校的招生便利为前提。”陶圣源指出,美国的高考一年考4次,学生只需拿着自己最好的成绩去申请大学。而如今的自主招生联考搞疲劳战、难度战,考生很难发挥出最佳状态。他建议,今后各高校自主招生时,在考试的时间和空间上,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便利。 深圳实验学校校长曹衍清也建议简化自主招生的程序,不要考两次笔试。要么,考生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无需参加高考也能被录取;要么,考生参加高考,而自主招生考试只考面试。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