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1年的评价工作相比于往年来说,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深入,评价范围更加广泛、分类更加细化、数据量更大、分析角度更多,得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结论和发现。结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多年来从事大学评价所积累的经验和数据,我们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和启示。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数字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1)我国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及教育资源都集中于中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高校;与之相反,西藏、宁夏、青海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稀缺。中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些地区的高校不仅能够得到充足的教育经费,而且能够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及生源。客观来说,这种地区教育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及劣势有其必然性,而且在短期之内很难有所突破,但绝对不能坐视不理任其差距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在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资,2008年教育部新增5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这5所高校分别来自于西藏、宁夏、青海、新疆和海南。通过此举我们就能看出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努力缩小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差距。 (2)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北京、江苏、上海三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其高等教育竞争力也一直稳居前三名。而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的教育竞争力也一直落后于其他省份。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高校分布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地区内高校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该地区的高校就能得到更为充足的教育投资,并且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其生源也会优于其他地区。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就造就了经济发达地区在教育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实际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仅造成了目前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而且使得这种不均衡性在短期之内很难改变,甚至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3)重点、一般、民办三类高校层次突出,分别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中国重点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获得的经费比较充足,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且具有较强的学科点作为发展支撑。无论是在综合竞争力方面,还是科技创新与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方面,重点高校都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重点高校应该更多地面向国际化,努力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而对于一般大学而言,不应该求全求大,而应该研究如何求专求精,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有限的资源办出几个名牌专业,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真正办出特色和水平。近年来,民办大学虽然在我国蓬勃兴起,成为当地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但是目前民办大学的公众认可度不高,排名波动很大。因此,我们认为民办大学更应该明确办学宗旨,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培养特色专业和专业特长人才。 (4)中国重点大学整体实力稳步提升,相互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近年来,中国重点大学在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校声誉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综合竞争力、科研创新竞争力、学科专业竞争力稳步提升。从2011年大学评价数据来看,中国重点大学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量和得分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专利申请与授权数、发文量和被引频次、科研项目与经费等指标数据的增长速度很快。结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所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报告》来看,近年来,中国重点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位次和影响力也在稳步提升。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中国重点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尽管从整体来看保持基本稳定,但是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有些学校排名上升,有些学校排名下降。从2011年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较之2010年排名变化情况来看,125所重点大学中有20.8%的学校排名波动幅度在10名以上。说明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名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同时,各个大学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推动着中国重点大学的发展,使其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5)要以质量为核心提升中国大学竞争力。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这实际上为中国高等教育及中国大学指明了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国大学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创新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结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在世界大学评价中积累的经验和数据可以发现,质量问题是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差距所在,并且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大学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高校的现实情况,中国高校必须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才能尽快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6)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仍然是:质量、效益和国际化。这是我们根据2011年最新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以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所积累的历年大学评价数据和结果所得出的重要启示。首先是质量问题,中国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即数量快速增长,但质量还有待于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高校在《Science》、《Nature》上的发文量,以及ESI顶尖论文数远远低于国外大学,而且其数量近年来并没有较大的提高。SCI、SSCI、A&HCI三大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高校论文数量稳步提升,但被引频次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其次是效益问题,我们在评价指标中设有“科研效率与效益”二级指标,包含“人均产出率”和“万元产出率”两个三级指标。从这两个三级指标的计算结果中,可以发现我国大学,包括重点大学的科研产出率普遍较低。我国高校在未来的发展和建设中应该更加注重科研产出效率和效益,而不应该仅仅强调提高科研投入。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高校在各类国际性竞赛中的获奖数较低。第二,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程度偏低。因此,对于中国大学,尤其是中国重点大学来说,在未来的发展和建设中一定要坚持“质量、效益、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
[发布者:w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