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招生信息 > 正文
“农村孩子上大学是悲剧”言论引发激烈争议(2)
作者:广州日报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1-03-17 11:48

老师看法

农村大学生能更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中山大学某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杨诚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位委员的提议可能也是因当前高考(微博)改革推进速度过慢、农村城镇化的方式简单化、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有感而发,但结论却伤了很多人的心。

“从我本人和身边的同学同事例子来看,农村孩子上大学,它带来的利要大于弊,大多能改变家里的贫穷面貌。”他说,农村来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相对较差,导致受教育水平、知识面也相对不足,甚至在面对高考的“素质教育”考核中吃亏,相对于城市孩子而言,他们的确会有因经济、能力、见识等导致的自卑心理,但大多数能将自卑转化为动力,依靠自身坚韧、能吃苦、责任感强的性格,学习更加刻苦上进,工作中也容易受到大家好评。

他建议,农村孩子能读大学就要去读,从个人层面上看,毕竟大学不仅能增加专业知识,更能拓宽人的观念和提高人的才能,这些是改变个人贫穷的关键;而从社会层面来看,只有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拥有先进观念和先进技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也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更快解决好三农问题。

评中评

文明成果应城乡共享

王平的提案,引发激烈抗议,皆因她每句话都像利刃一样,刮在我们的心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发言罔顾百姓的受教育权、进城工作和自由迁徙的权利,以家长制的方式,替百姓规划人生,实在匪夷所思。

其实,王平也挺“冤”的,她本来不是要谈教育。她是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她的初衷是发扬中国农业文化。她认为,农村文化既重要又美好,要保存农村文化,就得留住农民;要留住农民,就让他们少读书。

正是这一逻辑,激怒了大众。文化应是为人类造福,王平却鼓励农民放弃教育,承传农业文化。这让我想起西方的汉学家,他们也希望中国不要使用机器,不要喝可乐穿西装,继续耕田织布,为世界保留最迷人的原始文化,做活化石。

王平不懂教育,但农民懂得,教育是摆脱蒙昧的唯一途径,投资教育是最有价值的事业。他们不介意吃点眼前亏,敢于背负债务。从大局来看,要建设农村,也要靠有知识有能力、见过世面的一代。

王平热爱农村文化,视之为珍宝,但农民想要见识更多样更精彩的文化。本人在农村长大,曾经很有“文化”如王平馆长所推崇的看云识天气,依节气播种收割,编织缝纫,样样精通。然而,一身本领却不能保证温饱。我的童年,肚子饿,精神也饿,渴望读到更多的书。

好的文化让生活更精彩,更有意义。文化不是凝固在乡间的琥珀,而是活跃在日常生活,在社会变迁中焕发魅力。要为农村文化注入活力,关键是农民的各种权利得到保障,城乡共享文明成果,没有貌似父母官的人来指点人生,有真诚的人大代表来倾听民众的声音,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农村娃要不要读大学,请让他们自己选择。尊重农民,为百姓谋福利,才是值得承传的文化传统。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陕西:21所高校2012年度增设33个本科专业  ·高校新生“入学账单”:多的花3万 少的仅50元  ·北京2011年成招网报启动 两天2.5万人报名  ·北京2011年成考94所成人高校在京招89768人  ·瑞士大学提高学生学费 限制德国学生大批涌入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