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这年头难得还有爱好国学的年轻人了,而对一个酷爱国学而且造诣颇深的学生来说,若仅因几分之差,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和悲哀。 陕西西安男生孙见坤,就遇到了这一憋屈事。他在央视“开心学国学”比赛中被赞“万里挑一”,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但因高考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媒体披露后,引起舆论热议。这已不是19岁孩子的一个人的迷惘,而是一道难解的社会公共问题。陕西省招办因不近人情的严苛,几乎遭到一边倒的舆论责难。其实从制度上讲,招办并不存在过错:若对孙见坤网开一面,可称“开明”;若将孙见坤“卡”住,则可称“严格”。 抛开其他的不谈,单是这种对制度一丝不苟的执行姿态,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他们表示“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据说顾虑在于,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口子,“条子生”、“关 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以上理由,听起来都是义正辞严,不容辩驳的。可是,民意却对此说法存疑,因为这只是近乎飘渺的理想境况,而现实永远是灰色的。 选贤任能的考试公平、教育公平,向来被视为社会公平的底线。但是,近年来各地各种考试招录工作中弊案丛生,蚕食考试公平和社会信任的一些极端事件,已经让民众对“考试腐败”产生铭心刻骨的负面印象。“罗彩霞”、“李盟盟”之类的关键词,凝结了底层青年向上流动的异乎寻常的悲情。有这些招考不公的案例在前,要想让民众天真地相信陕西省招办在高考招生中,真能超然于外,抵抗任何外界压力,“一个破格的都没有”,杜绝所有“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自然不大现实。 何况,最近几个月仅陕西几起招考腐败事件给人留下的不堪印象,就还没完全消散:前有《陕西公务员考试头名因第二名家长举报被“暂缓接收”》的新闻,后有《陕西省属事业单位招考现漏洞:父亲主考儿得头名” 的消息。这些虽然不是高考领域,但那些世俗的压力是相通的,相似的高考招生腐败估计也难绝迹。 既然大家知道这种“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的表态,可能不靠谱,那么民意的焦虑就更好理解了。因为,经过大赛展示、媒体报道和教授联名推荐,孙见坤的“天才之处”已是人所共睹。“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这样的人才,理应得到的待遇,这也是制度弹性和执行智慧的体现。而若以“不合规范”为名死板地卡住众望所归的优秀考生,才是不智之举。因为公开透明地卡下这种公认人才,并不能证明暗地里就没有那些“变通”的交易。只会招致民意反感,不能彰显制度尊严。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