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和试点单位,各地各校申报的国家级试点项目即将全面启动实施。并着重强调“为了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免折腾,使改革的收益最大化,改革的风险最小化,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做到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循序渐进。”(新华社12月6日)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学校官方网站发表文章《关于高考(论坛)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矛头直指目前自主招生考试存在的诸多弊端,认为当前自主招生的实际效果与期望之间有不少偏差,自主招生考试与99.9%以上的考生没直接关系,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使得自主招生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新京报12月5日)
在笔者看来,我国教改启动试点,很有必要分析始于2003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成败,这一改革试点,被公众寄予打破一考定终身,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和推进大学发展的厚望,目前在全国80所高校进行,却一直遭遇质疑,改革的局面显得混乱。
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一名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再自主确认。这也就意味着学校拥有完整的招生自主权,依靠学生考分高低依次投档、依次录取的集中录取制度被瓦解。可是,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设计的改革路径是,每个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必须参加高考,并参加集中录取——— 实质是将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也就把学校所谓的自主招生(无论是单独考,还是现在推行的多校联考),变为分解的小高考——— 在集中录取的大概念之下,不管有多少考试,考试时间是在统一高考之前还是之后,都将变为“小高考+高考”,或“高考+小高考”,都为一次集中录取服务——— 根据这样的程序,自主招生于高校来说就是抢生源,于基础教育来说,除了折腾学生,意义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