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在国学领域的钻研精神和过人禀赋,陕西省西安市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复旦大学的教授们。为此,8位教授希望学校破格录取孙见坤。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为孙见坤投档。有媒体不无惋惜地表示,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独具国学禀赋者的遭遇引发公众的叹息,也将陕西省招办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许多人对陕西招办的做法表示不解。但正如复旦大学所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陕西招办都不违反规则,而是更多地考虑公平与公正。虽然处理此次事件的态度值得商榷,但陕西招办维护高考公平的初衷勿庸置疑。与其说陕西招办没有“网开一面”的勇气,不如说现行的招生和教育制度缺乏“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机制。
在注重均衡发展、紧盯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体系下,严格的招生规则难以被改写。由此一来,孙见坤等身怀特长者之遭遇也便不足为奇了。对于孙见坤的遭遇,国学大师钱穆的女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感叹道,正是在当时单纯而开放的教育体制下,她的父亲钱穆和堂兄钱伟长才有机会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不俗的成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年,钱钟书、吴晗和季羡林三位大家的高考数学成绩分别是15分、0分和4分。然而,“瘸腿”的成绩并未妨碍他们进入清华大学。相反,得益于“兼容并包”,三人最终成为大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反观今天,在唯分数论成败的体制下,只有突出特长而总体成绩不好的考生,恐怕难有理想出路。倘若钱钟书、季羡林等大家所在时代也奉行“唯分数论”,中国的学术界定会失色黯淡不少。
孙见坤凭借对《山海经》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国学的极大热爱,赢得了复旦教授们的青睐。在当今时代,一位高中生能甘于寂寞,置身于故纸堆里钻研,本是一件难能可贵、值得褒扬的事情。对于复旦大学而言,以其实力不愁没有好生源。复旦之所以放下身架,对陕西招办好言相求,甚至不怕吃闭门羹,其背后是爱惜人才的责任感。遗憾的是,虽然潜在的“千里马”孙见坤遇到了复旦这位伯乐,怎奈体制不成全,双方只有扼腕叹息。
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后还会有多少潜在的“千里马”遭此境遇?接到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坚强的孙见坤哭了。不尽合理的体制刺痛了少年的心。我们在对孙见坤的遭遇感到惋惜之际,更希望他的遭遇能够刺痛现行教育体制的神经,从而推动体制不断健全,在兼顾公平的同时真正做到兼容并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