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份来自于国内22万份有效问卷调查的结果,经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统计分析后认为: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会对其下一代子女接受教育和就业带来影响。 旨在研究 家庭阶层与受教育程度关系 成都商报记者日前获得了一份名为《家庭阶层与高等教育公平分析》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旨在研究毕业生的家庭阶层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调查对象为全国各地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 调查者将受调查人员的阶层分为:产业与服务业员工、管理阶层、农民与农民工、无业与退休及专业人员四种类型。其中,管理阶层主要指在各行各业中担任中层管理岗位以上的人群。 调查发现,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的略多一点,而管理阶层子女就读“211”院校的略多一点。父母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更高,子女就读的学校也相对更高。 在接受调查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的人占生源总数的比例分布分别为40%和25%,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和22%。管理阶层子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4%,在“211”院校2009届录取的生源中,来自管理阶层家庭的生源所占比例为15%。 在非“211”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这些比例倒了过来。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在这两类学校中所占的比例均高出同类生源在“211”院校中2~5个百分点。 农村学生平均分更高一些 与此相对应的另一组数据显示:无论在哪类高校,农民与农民工子女的高考录取平均分都是最高的,比同类院校其他家庭毕业生高出15分以上。 如在“211”院校中,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以576分的平均分领先于管理阶层子女的557分,在非“211”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这种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报告指出:“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条件较差,与城市家庭子女取得同样高考分需付出更多努力,录取的偏高分数造成了农民与农民工子女的双重弱势,即教育资源与高校录取的弱势。” 对那些有幸进入高校学习的农村家庭的子女们而言,未来依然困难重重,他们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往往比那些出身管理阶层家庭的学生更加艰辛。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 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在“初次求职成功信息渠道”上,和无业与退休家庭一样,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通过“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而其他家庭的2009届本科毕业生均为“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 专家观点 教育均衡更要关注城乡均衡 这个调查结果发布后,在网络上形成了激烈的讨论,甚至有网友认为高考录取不公,关系、权力所占的成分太重等是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但专家认为,根本的原因还是目前城乡教育不均衡造成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扩大规模的自主招生模式,让农村孩子减少了读好学校的机会。因为,自主招生往往采用“自主考试+面试”的方式,农村孩子难以支付赶考成本,同时在面试中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明显不能与城市孩子相比,所以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者有相当部分为城市生源。 除此之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斌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农村孩子在各种信息和资源的占有上不如城市孩子。例如,在志愿填报以及院校信息方面,农村孩子的反应度都不如城市孩子。志愿填报不合理也可能造成录取方面的问题。 专家们认为,教育显示着社会公平。因此我国农村生源的高考劣势,既不利于教育公平,也不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严重制约了社会弱势阶层的上升空间。 赵斌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是,一方面,要求政府在教育均衡上予以更多的思考,在高考录取过程中予以农村生源更多的政策倾斜或者照顾。 而熊丙奇认为,正确的办法应该是教育部门应限定重点大学在当地的招生比例,以及他们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这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中,是惯常的做法。 |
[发布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