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论坛)加分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关注,作为加分人数比例高居全国榜首的重庆市,最近又曝出新的数据,调查显示,每5个考生中几乎就有一个考生加分。(7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我们知道,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其实涉及着千千万万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对这些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群体的高考加分属于照顾性(或补偿性)加分的范畴,它符合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给予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的补偿原则,不仅彰显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维护了社会正义,也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社会各界一度对这些对象高考加分认同程度较高。但近年来,高考中的不正当加分正越来越引起百姓的反感,一向以“严谨、公正”进入百姓视线的高考考录活动,正在百姓痛斥“高考加分造假”的声潮中,引发更多的质疑声。“加分造假”直接反映出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分政策上界定不准、把关不严、审批不规范的软肋。个别职能部门甚至存在内部作假,成为权贵子弟高考加分弄虚作假的操作平台,权利与金钱交易的阴暗通道,直接导致自身公信力的丧失,给职能部门加“紧箍咒”确有必要。 应该说规范高考加分政策,维护高考公平正义,十分迫切。据了解,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加分规定却有近两百种之多。因此,针对“高考加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规范高考加分政策。要在修改制订高考加分政策时就给职能部门套上“紧箍咒”,在高考加分政策出台这个最初环节,保证加分的公正性。高考加分政策要有多方论证、民主讨论。 与此同时,杜绝出现面向权势群体倾斜、面向极个别群体量身打造加分政策的现象。有条件的可以采取高考加分听证会的方式,把所有加分项目和政策摆到桌面上,邀请人大代表、学生家长、学者、媒体等广泛参与论证,如果有“民怨”过多的加分项目,可以考虑调整甚至取消,获得加分的程序和资格都可以讨论进一步改进。 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加分程序,注重透明度。对于出现的高考加分舞弊,除有严格的法律制约外,还要有完善的制度约束这套“紧箍咒”。加分舞弊涉及的官员、考生,无论是谁,一经查实,都要予以严肃处理,体现在政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部门自身要形成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地方各级人大可以视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加强针对性监督,与媒体舆论监督一起,大力促进高考加分程序规范,不给暗箱操作的机会,真正让加分制度成为体现高考公平的利器。 从长远考虑,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讲诚信乃为人之本,要加快建立完善个人诚信记录,实现多个部门记录资源共享。政府部门只有立足于无私才能彰显风正,个人只有立足于诚信才能体现清和。对于像高考舞弊的“南郭先生”在就业竞争、银行借贷等方面与诚信人员要有区别对待,积极引导社会出现人人讲诚信的局面。 中国科教评价网 |
[发布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