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4月刚开始,媒体接连曝出两起与留学相关的恶性事件———4月1日,一名在瑞典留学的上海女学生被同样来自上海的男同学连刺十余刀后死亡;同日,在浦东国际机场,一名返沪的留日男学生用水果刀刺捅前来接机的母亲,致使后者当场倒地昏迷。两起恶性事件,顿时成为留学圈和心理学界的热门话题,记者采访发现,血淋淋的教训暴露的不全是当下年轻一代的冷漠、甚至冷血,由于学校、家长经年累月地关注“知识教育”,忽视“品格教育”,也缺乏心理教育,或许是问题根源所在。 至少,在一些留学业内人士和心理专家看来,在孩子们搭上越洋航班前,一堂全面、有针对性的“行前准备课”确有必要。 人格教育缺位是诱因 昨天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张麒认为事件固然意外,但也不是不能解释。他告诉记者,就事件公开的那些内容看,这与当下学生急需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 “多年来,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尽管期间孩子们也会竞选干部、参加社会活动,但是总体而言,人格教育还是缺位的。”张麒说,人格教育包括个体的日常生活能力、交际交往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情感处理能力等。 在中国时下的家庭教育内,家长们往往只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对他们的个人独立生活能力、为人处世之道、生活价值观等少有关注,更多地给他们提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有的甚至格外溺爱。这样的孩子一旦出国,面对文化环境、生活方式的突变,将遭遇巨大的现实落差和心理冲击。 张麒表示:“孩子进入国外环境后,原有的人际支持变得薄弱,语言文化差异让个体更感觉孤独,心理压力会大增。”留学生一旦遇到不如意,容易产生极度失落感,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行前应关注文化准备 在分析两起恶性事件时,留学业内人士指出,不少留洋孩子有个共同点———家庭富裕,这点也不容忽视。“这并非针对贫富,只是家庭富裕的孩子更容易被家长溺爱,导致一些人格上的缺失。” 就在最近,“海外夏令营”的带队人蒋毅接到一位“留妈”的求助电话:女儿在国外失踪了!经工作人员与当地学校、住宿家庭多方联系后方知:这个学生在当地交了男友,打算结伴“出国”留学,所以自作主张在原学校办理退学。在蒋毅的工作中,此类“自说自话”的孩子还不少。 眼下,不少家庭将“海外夏令营”视作留学前哨战,这些孩子大多为中学生。蒋毅发现,有的孩子出去后总是摸着墙根走路,好像“自闭症”一般,有的孩子说话永远“不正眼瞧人”,还有的孩子在迪士尼乐园睡着了,导致整个队伍在园外苦等3个小时。“个别人格存在缺陷的孩子本身就不适合出国,到了国外独自开启长期的留学生活很容易出问题。”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