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热点评论 > 正文
教育评论:“好老师”何以将学生送上不归路
作者:姜泓冰 来源: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11-03-31 12:23
 

在成功这唯一目标的挤压下,一些人不堪重负,越来越疲惫、狭隘和浮躁,关系越来越紧张。

山东邹平县第一中学高二学生范鹏飞晚自习时被班主任叫出去谈话,而后突然死亡。这桩校园意外,在网帖里被概括为“谈话死”,并由此广受关注。如今,当事老师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看上去,这桩事故,只是一名教师个体缺乏师德与行为规范、素质不足而造成的意外,纯属小概率事件。但是,如果不能厘清“谈话死”背后掩藏着的深层次、必然性的动因,只怕,类似的事故还会再发生。

并非危言耸听。近几年,因心理压力过重、教师粗暴体罚、与家长沟通不畅、同学冲突等引发的意外事故或恶性案件不断,不乏弑师、伤害同学的极端事件。对当事的任何一方,都是难以平复的伤痛与负面影响。

“谈话死”当事的班主任,有学生们称其为“好老师”:对学生挺好,上课讲得很认真,非常负责,也非常幽默风趣。这样一位“好老师”却将学生送上绝路。此类校园命案不断,深层次根源恐怕仍然是我们教育的片面应试化和严重功利化取向。成功成了评判教师水平、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学校和教师们生活在班级成绩排名、升学率的重压下,每所“一中”几乎都已人满为患,班级数越开越多,班额越来越大;学生们在人生最具反叛精神又颇为脆弱的青春岁月里,要将生命硬生生挤压成一张张枯燥呆板的试卷和考分、排名的紧张压力之下;只有一个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几乎都预先“假定”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最优秀的全面人才,努力帮助、激励或鞭策着他们取得更好的分数和排名,上个更好的学校。

中国的教育发展至今,并非不成功。相反,它必须加快改革的病根在于,太过注重一个单薄的成功,并为此付出着巨大的教育成本,乃至生命成本和代价。在成功这唯一目标的挤压下,一些人不堪重负,越来越疲惫、狭隘和浮躁,关系越来越紧张。师生关系也由此变得浅薄粗暴,生命的伤害与被伤害由此而不断。

不能尊重每条生命千差万别的价值,不能唤醒每个教师对于生命成长与世界变化的应对准备,这也是教育的迷失。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
  相关阅读:  ·科技部:人才评价不与论文和经费数量过度挂钩  ·教育不公阻碍穷二代向上流动 致贫者愈贫  ·郑州教育局要求老师布置作业前自己先做一遍  ·动辄成千上万 高额学费未必换来高质量教学  ·考生家长要求清华须认真回应“破格录取”质疑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