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于“虎式”教育的PK,居然闹到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 论坛期间,组织者安排了一场有“娱乐价值”的研讨会,由拉里·萨默斯挑战“虎妈”蔡美儿。 萨默斯是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他首先发言,说自己并不是“虎妈”说的那种“懒惰的西方人”。无论在家中还是职场上,他都算得上是一个“死硬派”。 就是这么一个遵循传统价值的“死硬派”,也不赞同“虎妈”逼迫式的育儿风格。他向“虎妈”崇尚的价值观提出质疑:学业成功,是孩子通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途径吗?这位哈佛前校长又问:谁是过去25年来,最受瞩目的、让全世界改变了看法的两个哈佛学生? “是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他们都没有毕业。”他接着说道,如果是“虎妈”培育的产物,那他们的这种表现,是无法让他们的母亲感到喜悦的。 接着,他说出如下事实,哈佛校友大致有以下特征:得A的学生成为学者;得B的学生花时间,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大学,传承家族的名望;得C的学生,则成了亿万富翁和捐助者。 究竟什么,才是养育孩子的终极目的? 萨默斯若有所思地说:“在任何情况下,也许我们应该同意幸福是最重要的。解开幸福由来的奥秘,是最成功育儿经的关键。毕竟,人平均四分之一的生活是在孩童时期,这是一个不短的时间。让他们在18年中,尽可能的快乐,是重要和有益的。” 我宁愿丢掉我这点所谓的成功,去换取没有留下伤痕的快乐生活 “刚来美国时,我还是用国内那套对待儿子小州,现在想想太粗暴了,心里很愧疚。”蔡真妮说。
作为一个中国妈妈,她的育儿观的改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当我看到这里的孩子,那么快乐、那么自信,无论学习成绩如何,都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文化里对孩子的充分尊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为孩子建立起一分自我认同感,一分自信,一分爱心,拥有良好的情商,这些东西虽然无法用成绩衡量,但对于孩子的人生,却更加重要。” 凯丽小时候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平平,小学各科成绩位于中游。蔡真妮认为,只有她自己对学习真的有兴趣了,才会学好。“如果我盯着,抓她的学习,辅导她、训练她,暂时会让她的成绩提高,但长久下来,就把她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都盯没了。她会变成为了得到好成绩而学,为了父母而学,这就从根本上毁了孩子的求知欲。” 那段时间,放学后邻居的孩子来喊凯丽出去玩。凯丽问妈妈可不可以去,她说可以,作业没写完没关系,你自己睡觉前给写完了就行,别耽误了和小朋友玩。要照在国内,蔡真妮肯定跟孩子急眼:不许去,给我写作业去! “我心底里真的认为,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比学习重要。多参加群体的自由活动,小孩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与同伴交往:怎样让自己的意志得到实现,有时候必须妥协、要有合作精神、怎样对待不同意见、感受别人的情绪……这些都是人际关系的启蒙,是书本上学不到而孩子进入社会后最能用得上的素质。” “督促孩子学习很简单,回馈也是立竿见影的,尤其在小学阶段。而培养孩子的情商比较难,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效益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父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所以必须耐下心来,沉住气,给孩子足够长的时间,去发现和完善自己。” 相反,“虎妈”强迫式的教育,给她的俩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真实感受?这在蔡美儿的书里描述不多。但两个不经意间提到的细节,让人读后印象颇深。说的都是“虎妈”的大女儿,那个听话的,每天放学后直接跑步回家练琴,总是努力做些“光宗耀祖”事情的索菲娅。 索菲娅6岁时,有一天,孩子爸在钢琴琴键的木制部分,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印记。仔细检查后,他认为这些是牙印。经过一番询问,女儿承认,是她常常啃咬钢琴。 有次开家长会,老师跟蔡美儿说,自己从没教过像索菲娅这么优秀的孩子,但同时,对她的社交感到担心,因为在午餐和课间休息时,索菲娅总是独来独往,还经常抱着一本书独自在校园里闲逛。这令“虎妈”惊讶,因为每当追问女儿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时,孩子总说“不错,挺好玩的”。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