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转播到腾讯微博
甘肃渭源县一所学校的一年级小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围着火炉取暖。
转播到腾讯微博
渭源县山区的小学生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步行四公里去上学。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资料图片)
教育一方面存在着“投入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存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的弊端,“教育经费审批、使用和监管往往‘同出一门’,直接导致了大量的规则制度形同虚设,毫无监督可言” 说缺钱,不缺钱 “裁判”咋成“运动员”? 4%,是教育领域内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今年全国两会上,它不出意外地又成为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比重的4%,这一目标18年未实现”、“教育经费10年欠账超1.6万亿元”……一个看似普通的数字,18年来总是牵动着代表、委员们的心,原因很简单,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在呼吁政府尽快兑现目标的同时,代表、委员们的另外一种声音也同样不容忽视:在目前有限的经费下,如何“让每一分都花出效益”? 中国教育“很差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原副校长蔡克勤几乎每次参加两会,都要提到4%,总会不厌其烦地给每个人解释它的重要意义: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最常使用的衡量公共教育支出总量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4%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数字,它实际上只是中等收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在蔡克勤委员看来,自1980年以来,全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稳定在4.7%至4.9%,较发达地区为4.9%至5.1%,欠发达地区为3.8%至3.9%。 有媒体甚至为此算了一笔账,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以4%的比例为目标,那么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 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一是各地教育欠债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二是家庭教育负担高于国际水平;投入不足所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使得受教育者的家庭负担加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并由此引发出教育不公平和不均衡等各种问题。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