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虎门外语学校学生黄绮琪通过8个月冷门乐器巴松的急训,以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被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录取,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权的扩大,各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学生与家长们逐渐将艺术特长当作“高考捷径”,出现了诸多学生通过短期急训,速成艺术特长,从而获得高考分数优惠的现象。
笔者并不清楚,短短的8个月,黄绮琪的巴松会精进到什么程度,只是疑惑于计算机软件专业与巴松之间的关系。对于进入大学后期的学习,学生的特长理应与专业相匹配,为何与计算机毫不相关的巴松成就了黄绮琪的大学缘?高校对于学生的艺术特长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呢?还是艺术特长只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筹码,而学校并不关注其与学生后期学习的关系?
而另一方面,要进行急训并要求培训学校使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是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的。在一而再,再而三高考要公平的呼声中,艺术特长加入高考,是否对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不公平呢?现阶段,学生培训的费用已经成为家庭一项巨大的支出,能够为高考加分,家长们必定蜂拥而为之。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必定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可以说,他们的孩子能更轻松地获得这些高考的“捷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艺术特长生必然加剧高考的不公平性。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高校将考生的艺术特长纳入到高考中来的种种好处,但要更多地去关注特长与学生后期发展的联系,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能够出台相关的政策关注更多家庭的孩子,不要让艺术特长成为“高考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