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北大校网公布了一封北大11位教授联名写给校长周其凤的公开信,提出要改变北大现有的招生政策,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周其凤表示,他本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但是考虑到招生改革事关重大,怕考虑不周,因此向全体校友和师生征集意见。 这11位教授的方案,力图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具体操作是,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从而维系招生工作中高校的自主性,扩大高校教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作用。 这是笔者一直以来所推崇的一种自主招生改革,与此前高校各自为政举行自主招生笔试、面试,以及北大推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相比,有着诸多优点。事实上,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进行自主招生,就是采取这种方式。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提出申请自主招生的高考成绩门槛,然后结合申请者的中学学科成绩、中学综合表现以及大学的面试考察,进行录取。在这一过程中,高考成绩由过去的选拔功能转为评价功能,由于统一考试,有相当高的权威性,保证了评价的公平;学校录取学生的依据,从高考成绩单一标准变为包含高考成绩在内的多元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同时自主申请多所高校,可以同时获得多校的录取通知书,再根据这所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录取的专业进行自主选择。如果这一模式操作成熟,就可以逐渐将高考这一统一考试改革为学业水平测试,过渡到“学业水平测试+自主招生”的全新模式。笔者曾提出的另一种改革模式“高校联考+自主招生”,与此异曲同工。 实行这一改革,当然也面临诸多阻力。一是公众对于自主招生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自主招生即意味着取消统一高考。这是一种误解。就是美国高校的自主招生,也不是学校自主举行笔试,而是认可SAT、ACT这样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学校的自主性体现在对统一测试成绩的不同权重认定,以及其他多元标准的评价。 二是招生成本提高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如果一名学生可同时申请3-5所学校,且可同时获得录取通知书,必然导致一轮招生难以满额,很多高校的招生计划不能完成,这在美国名校的招生中是普遍现象,耶鲁大学的新生报到率也只有不到70%。但从实践操作看,现阶段完全可以将自主招生和集中录取相结合。在6月底公布高考成绩之后,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可用1个月进行自主招生(而不是目前在高考之前举行各种自主招生考试),7月之后,对于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可再通过集中录取完成,未被自主招生学校录取或放弃自主招生机会的学生也可参加集中录取。 三是大学面试评价的公平公正。这可谓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考加分腐败日益严重,公众对大学的自主招生高度质疑。如果不解决大学招生公信力问题,基于高考成绩的专家面试,也难以推进,专家面试极有可能成为滋生新的教育腐败的温床。北大的11位教授显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他们在建议中说,“为了实现这一改革,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以确保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原则,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在笔者看来,这是改革的成败关键所在。北大要让这一改革成功推进,必须同步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即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让招生这类教育事务不受行政干预,否则,再好的改革模式也可能变调。11位教授的建言或可视为教授治校的开端,但改革的前途,还在于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学校管理格局的真正构建。(熊丙奇)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