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带领农民工子女走进教室以后,还应该带领他们融入这所学校,这个社会”—— “蹲下来,欣赏他们” ■本报记者 陈华 通讯员 薛辉 “哪有教不好的孩子?我就不信他改不了。”当眼神闪烁不定、外表看来有点腼腆的陆飞(化名)被送过来时,沈群用一种非常坚定的口吻拒绝了一些好心老师的劝说,坚持收下这个在一些老师眼里被当作“问题孩子”的学生。 沈群所在的学校叫安徽合肥市江淮学校,是当地政府划定的多所农民工定点学校之一。沈群是该校教导处主任兼八(1)班班主任,他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用心教的老师。 后来的事实证明,沈群做到了。对于陆飞这个上小学时上课讲话、开小差,有时还抓着小说不放的“问题孩子”,沈群让他在初中阶段来了个大变化:英语(论坛)从小学时永远的不及格到目前始终保持在“良好”等级,数学从及格线跃升为优秀等次。 被逼出来的教改实验 “现在,很多农民工子女的确可以在城市里上学,课桌问题是解决了,可是课堂问题能解决吗?”有着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沈群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城里上学的制度门槛在很多地方已经降低了很多,但是真正让农民工子女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上学,还有很多诸如心理、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多个门槛需要他们一个一个去跨过。 “显然,带领农民工子女走进教室以后,还应该带领他们融入这所学校,这个社会。”沈群认为,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应该“蹲下来,欣赏他们”,引导好他们,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这座城市。 合肥市江淮学校是被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圈定”的全市多所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之一,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共有13个班级。学校总共500多名学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进城农民工子女。 成为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之后,校长张和庆发现,他所不愿意看到的一些马太效应的征兆有了愈发明显的迹象:来上学的城里的孩子越来越少,而教育界的同行也越来越用一种别样的眼光打量这所学校。 农民工子女入城上学给学校带来的全新问题是学校里每一名老师都无法忽视的。大多数老师都感受到与之前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他们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越来越不像之前那样随意和有效了。“学生的家长们都很忙,他们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就孩子教育问题与老师沟通。极少数家长甚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完事了。”张和庆说起这些感觉有些无奈。 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一样,前来上学的农民工子女也不一样。江淮学校很多农民工孩子聪明、诚实、纯朴,但是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自信,不够活泼。 “必须根据这些孩子的特点,改变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张和庆多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分析学校面临的严峻形势,做出了课改的决定。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