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车辆工程四个一级学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本科招生始于1978年,2004年获得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现代汽车运用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复杂制造过程智能控制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四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长期重点发展的学科,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稳定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
本一级学科紧密结合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以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难题为目标,通过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上海大型企业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优势,实行学校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传统机电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本学科承担了国家 “863”计划、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目前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液压冲击器若干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和专项基金“多层结构消声装置作用机理及声学性能混合预测方法研究”、上海市经信委重大装备项目“节能环保型电器开关生产及智能测试系统的研制”、上海市科委攻关计划项目“降低柴油机NOx选择催化还原控制模型研究”和“中重型柴油机国 IV排放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等项目。2010年科研经费达1700万元,核心论文3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76篇。
目前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53名,其中62人具有博士学位。
机械工程学科依靠较强的科研队伍与产学研平台,为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大中型企业培养了从事机械、车辆、轨道等相关领域内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究生总体就业率达100%。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紧贴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多学科渗透、交叉、融合所产生的快速制造技术为纽带,凸现精密机械制造中的数控技术与集成制造。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精密测量技术、精度理论与质量工程、企业生产自动化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等研究方向,着重开展精密定位工作台技术、机床的弧齿锥齿轮齿面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及混合实现系统无缝集成技术等研究,在面向先进制造的精密定位系统研制、机床的弧齿锥齿轮齿面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具有特色。
本学科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有长期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拥有年龄、学历、职称和岗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具有教授7名,副教授2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名,多名教授兼任国内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本学科在CAD/CAPP/CAM与数控技术的软硬件上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并有完善的计算机集成制造实验平台,为实现数控技术与集成制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本学科紧密依托并积极引进社会各界资源和先进设施,采用合作办学途径,获得国内外多家企业集团资助的软件和实验设备,建立了美国VX软件应用开发与教育培训基地、国家劳动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AXA教育培训认证中心,为进行数控技术与集成制造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二重集团公司大型铸锻件研究所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在大型锻件上应用基础研究之中的冷变形方面的技术合作项目”;国家级火炬项目“多楔带生产设备的研制”应用于汽车多楔带生产,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家863计划“基于Agent的制造单元混合式控制系统和车间层可重构装配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等项目已取得成效,并获得工业应用。近三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有上海市科委项目“节能型低压电气智能生产测试系统研究与开发”、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内燃发动机进气系统节能装置研究”等,2010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余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80篇,三大检索论文14篇。
本学科主要为高等院校、设计研究院以及企业培养具有从事机械工程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本学科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联系人:茅 健(学科介绍) 联系电话:021-67791413 Email:jmao@sues.edu.cn
张立强(具体事宜) 联系电话:021-67791180 Email:zhanglq@sues.edu.cn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上海市教委085工程建设的学科,学科紧贴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和重大装备的需求,以复杂生产制造过程递阶智能系统、复杂制造装备系统的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为切入点,利用运动控制、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方法在大型生产过程中的复合应用,以提升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对复杂生产过程的适应能力和控制水平,在本领域形成一定特色并处于领先地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复杂制造过程的智能装备、机械故障诊断与模式识别、机械设备自动控制、智能信息处理与嵌入式智能系统、轨道交通检测技术、飞行技术与工程等研究方向,学术研究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科研设备齐全、设施完善,2010年荣获“上海市优秀创新团队”称号。
本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具有教授14名,副教授29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3名。近三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百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上海市经信委重大装备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及重大产学研项目。目前在研项目有上海市经信委重大装备项目“节能环保型电器开关生产及智能测试系统的研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量子计算模型的群体智能机理及应用研究”、“基于偏好的多目标群体智能算法及应用研究”等。近三年,获得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工业博览会一等奖等一系列奖项,出版先进生产制造和智能控制领域的相关书籍5部。2010年科研总经费900余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15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近40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十多次。
本学科的发展优势在于与上海市先进制造业集群紧密结合,发展以智能装备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将对上海及周边地区传统机电产业全面优化升级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与中国人民电器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人民电器厂、上海电气集团电器陶瓷厂、上海电气集团继电器厂、上海同盛集团等四十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学科共建单位为本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学科主要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培养机电一体化研究与技术应用方面多层次的,从事机械装备自动化设计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本学科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联系人:茅 健(学科介绍) 联系电话:021-67791413 Email:jmao@sues.edu.cn
张立强(具体事宜)联系电话:021-67791180 Email:zhanglq@sues.edu.cn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飞行技术与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飞行技术与工程)学科依托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经过多年建设,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等七部委颁发的十大“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典型案例”、“民航运营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被列为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
本学科围绕国家重点发展八大产业和九大专项工程的民用飞机产业专项工程、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九大重点领域的民用航空制造业,积极对接民用航空业的发展需求和大飞机项目等民航产业链,重点研究安全飞行、可靠性保障等民航产业链急需的关键技术。通过飞行仿真技术研究,进行飞机性能仿真、机电液联动系统、雷达导航系统、航空地理及气象视景系统、综合环境系统、特情处置与排故系统等仿真技术在大型民航飞机设计、民航飞行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填补民航飞行模拟机研发空白;以民航客机运行可靠性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民用飞机故障诊断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飞机性能可靠性分析、可靠性维修技术、航空导线量线仪技术的开发应用、航空维修计划与维修能力综合评估等方面的理论、开发与应用研究,为航空企业提供飞机故障诊断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维修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目前承担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现代民航飞行模拟机的研发”、上海市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等重点专项和产学研项目十多项。2010年科研项目经费200多万元,发表论文40多篇,集固定飞行模拟训练器、三自由度运动平台飞行模拟器和六自由度运动平台工程/飞行模拟器等系列模拟器的“运输机飞行仿真系统研发及应用”项目通过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
本学科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空军93163部队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紧密合作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拥有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和研究基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百千万国家级人才1名、上海市曙光学者2名,教师硕博比100%。
本学科主要培养在高等院校、航空公司、科研单位、研究中心从事飞行模拟机研发、仿真技术创新、飞机性能监控、民用飞机维修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学科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联系人:贾慈力(学科介绍) 联系电话:67791113 Email:jiacili@sues.edu.cn
徐振领(具体事宜) 联系电话:67791114 Email:rechlinwork@126.com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依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国家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和上海市教育高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仿生机器人、现代设计理论与应用、机电产品的优化设计、微型机电系统、振动迟滞分析、流体力学(渗流力学、多相流)、热粘弹性有限元计算等多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拥有教授4名,副教授1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名。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基础,学术研究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设施完善。本学科先后承担了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教委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几十项纵、横向项目,形成了以培养高层次现代机械工程设计人才为主的产、学、研基地。
本学科是机械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创新团队”的重要基地,在院长程武山教授的带领下,近三年来,“机电一体化创新团队”成功攻克十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团队科研创新工作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获得多项奖励。团队与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人民电器厂、上海电器陶瓷有限公司、同盛电气集团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承接了上海市经信委重大装备建设项目、科委重大攻关项目、联盟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完成的一系列科研项目,2008年获得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组委会创新奖、2009年获得第二十二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2010年11月,团队研发的高精度微孔穿丝机获得2010年度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二等奖;2010年团队研发的“低压塑壳断路器智能生产测试系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5月,机械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创新团队”获得2009-2010年度上海市“教育先锋号”荣誉称号。2010年科研经费达200余万元,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核心论文60篇,三大检索论文15篇。
本学科培养适应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术,适合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研究技术人才。本学科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联系人:茅 健(学科介绍) 联系电话:021-67791413 Email:jmao@sues.edu.cn
张立强(具体事宜)联系电话:021-67791180 Email:zhanglq@sues.edu.cn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4车辆工程
一、主要研究方向:
车辆工程设有车辆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车辆状态检测及诊断技术、车辆机电液控制及装备研究、车辆电子控制技术等研究方向。
二、师资力量及科研成果
车辆工程专业依托上海市重点学科“现代汽车运用工程”、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现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 、上海高校知识创新工程“现代载运工具(车辆)运用工程”,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发展基础,学术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科研成果显著,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设施完善。目前本专业正在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几十项纵、横向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智能液压冲击器若干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车载的城市轨道车辆制动能量控制及回收方法的研究”、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节能机理研究”、上海市科委攻关计划项目“降低柴油机NOx选择催化还原控制模型研究”和“基于图象处理的轨道状态检测技术及方法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展成法大轮曲线齿锥齿轮主动控制加工技术研究”、上海市经委产学研合作项目“GF6自动变速器关键零部件试验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2010年科研项目经费总计500余万元,发表论文共计200篇,其中核心论文135篇,三大检索收录20篇。
本专业拥有一个较强研究能力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名,东方学者1名。
三、学科建设及培养特色
围绕学校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现代工程发展为指导,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按照国际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深化车辆工程专业硕士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
四、开设的主要课程
本专业主要开设《车辆系统动力学》、《高等内燃机学》、《工程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机械优化设计》等课程。
五、对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交运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集团公司成功开发了多项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经投入生产,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学科为上海市汽车行业出台一些汽车运用工程方面的标准;同时成为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注册工程师(汽车运用工程)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的基地。奠定了本学科在汽车运用工程行业的职业标准规范中的地位。在长期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1.5+1”的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2011年本专业推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全新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培养目标及就业形势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概况,能独立地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科研工作,并有创造性成果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人才,本学科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8%,就业单位如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高校等。
联系人:陈凌珊(学科介绍)联系电话:021-67791151 Email:bechenlsh@163.com
邢彦锋(具体事宜)联系电话:021—67791147 Email:xyf2001721@sina.com.cn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