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才有资格保送上大学。其余种类的各种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保送生资格。全国奥赛获奖者以及体育特长生最高加分不得超过20分。
昨天,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文件,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论坛)加分项目,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赛(以下简称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目。 本次奥赛保送及加分调整,大幅减少了高中毕业生保送大学资格。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最多加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既无保送资格,也不加分。 但是,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而在此前,北京这几类学生都有保送资格。 这意味着政策调整后,如果想通过奥赛取得保送资格,只有一条路: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据悉,按照“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将开始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2011年之前已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仍执行调整前的办法。 背景 “国际奥数”已有50年历史 据了解,奥赛目前共有数学、物理、生物学、化学和信息学五个学科竞赛,由中国科协主管,具体分别由中国数学会、物理学会、植物学会和动物学会、化学会和计算机学会主办。依照最初的奥赛设计,奥赛的学科竞赛属于课外活动,坚持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最早于1959年开始举办。 但现实中,由于奥赛与高中学校选择以及高考保送和加分政策等挂钩,辖区内学生参加奥赛获奖情况在有些地方甚至与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价挂钩,这就引发奥赛热,很多孩子在上小学时就被家长送到了奥赛培训班,由此引发争议。 解读 政策 1 除奥赛外,部分科技类竞赛,也取消保送资格。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赛获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但是可以加分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 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教育部称奥赛被功利化 对于这两类保送及加分的调整,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解释说,近年来部分中学、学生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等“捷径”升大学,违背学校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将客观上适合部分学生参与的奥赛和科技类竞赛项目,泛化为更多、更低龄的学生参加的“必修性”学习或活动。 学生学习和参赛的功利性被强化,参赛的动机和行为被扭曲,导致部分学生过于注重本项目的设计,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偏科和基本知识学习能力缺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教育部表示,有关赛事主办方预研判断,这一调整不仅不会对学生和赛事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会让赛事吸引和凝聚更多真正喜爱科学研究的学生以平常心态参与。 基础教育部门认为,这一调整将有利于真正有兴趣、有潜能学生的脱颖而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将发挥积极作用,对部分有学科和科技特长的学生更好的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政策 2 在高中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参加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统一测试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 体育特长生造假替考严重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说,近几年来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严重;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系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等运动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 为此,此次对体育特长生加分及测试提出了严格管理要求:一是严格体育特长生加分资格认定程序。学生须先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其所在中学出具的考生体育特长情况说明与推荐材料,以及所获运动员等级证书及相关参赛证明材料,集体项目运动员还须提供上场时间证明等。省级教育部门将会同体育部门对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二是省级统测须全程录像,学生测试成绩现场公布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学生方可获得高考加分资格。 政策 3 今后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等3个环节后方能予以认可,加大资格考生加分信息公示力度和社会监督效度。 弄虚作假者取消高考资格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要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为此进一步规范了加分工作流程,加强对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资格或身份的联合审查。 依照分工,体育、科协等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相关赛事组织及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的管理工作,加强相关工作的程序公开和结果公示。严格民族及户籍变更等关口,从制度、程序、操作等各方面防范和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部门表示,对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取消其当年参加高考报名、考试或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考生的违规事实记入其电子档案。对在高考加分资格审查、公示中发现或接举报查实有严重违规行为的教育、民族、公安、体育、科协等部门工作人员,要依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公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组织或参与组织考生资格身份造假的其他人员或非法中介机构,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一查到底,坚决依法惩处。 高考加分项目达200多 部分地区校级获奖也可加分 依照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规定,我国就有高考加分或分数优惠政策。那些受地区级以上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烈士子女、体育竞赛获奖者、受政府表彰者等均可得到降分录取的优惠。 依照教育部最近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有“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3种加分形式。其中“增加20分投档”的包括:高中阶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受到省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者;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赛中获奖者;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和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全国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选拔赛获前六名以及参加上述比赛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均须经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全省统一测试认定。 “增加10分投档”包括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及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籍考生以及烈士子女。 除了教育部出台的相关加分政策,各地出台了自己省域内的高考加分政策。在实际招生过程中,有些地方甚至把获得县级、校级获奖者也列为加分对象。此前媒体报道说,全国各地有200多项高考加分或分数优惠政策。加分泛滥,以及因此产生的个别不透明、不公平等现象,广受社会诟病。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