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师生们在欣赏自己制作的郑州绿博会会徽。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进行现场实践。 本报记者 曲昌荣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 “如果教育办好了,一亿人口就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就能把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教育上不去,一亿人口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在河南省委、省政府近日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直言:“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支撑力、抓竞争力。”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四道难题摆在河南人面前。刚刚公布的《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起草就是着力破解这四道难题。未来十年,求解“四难”,对河南来说,充满挑战。 钱从哪里来? ——通过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入 河南教育人口高达2919万人,占全国1/10多。如果每个学生增加100元的经费投入,就是28亿元。如此庞大的教育人口基数,钱从哪里来? 郑州市嘉贝幼儿园园长裴嘉陵告诉记者,他们园的收费标准是每月910元,但建园3年来,幼儿园一直负债经营。“我们非常渴望政府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对于如何补贴?裴嘉陵认为,要以成本核算为基础,尊重经济规律,拿出一部分资金,缓解幼儿园的压力。 据了解,由于种种原因,政府部门在教育上的历史欠账太多,尤其是学前教育。2009年,学前3年毛入园率,河南为50.9%,预计到2020年,学前3年毛入园率要达到72%。这意味着今后10年要提高21个百分点。 不仅仅是幼儿园,按照国家要求,高中段教育中,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的比例应为1∶1。实际情况是,2009年河南省高中段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为389万,中职教育在校生188万,中职在校生规模占高中段比例为48.3%。2020年,预计全省高中段教育在校生人数为420万,中职教育在校生将达231万,相当于前者的55%。以2009年为例,河南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例仅为5.8%,如果按4%的目标比例扣除教育支出,就只剩不足2个百分点用于其他建设,显然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为解决教育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面对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河南除了政府创新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到2012年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分解目标以外,还将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拨款机制、完善民办教育支持政策等多项改革,增加社会对教育的有效投入。这些创新财政教育拨款机制主要是指打破现行的按编制核拨经费的传统做法,探索财政投入按学生数量、毕业生质量拨款的新方式。同时,探索采取民办公助、贷款政府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为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河南还将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规定。 人往哪里去? ——职业学校要与企业“深度合作” 在河南2919万教育人口中,在校学生数量达到2789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同样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湖北两省,在校学生数量加起来,尚不足这一数字。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今年17岁的郭闯老家在开封兰考县,是河南机电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三年级学生,因为考上了学校的“富士康订单班”,他这个中职生已经提前被河南富士康新厂“预订”了。郭闯说,他到富士康后起码能拿到1200元/月的工资,平均月综合收入在1600—2300元。 职业教育解决的是最直接的“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据了解,河南省职业院校在校生数已经达到263万人。2009年,中职招生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招生数居全国第一。河南省教育科研所副所长高尚刚认为,企业通过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预订”职校毕业生,可以更有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更早地适应工作环境,保证员工的稳定性。 为解决现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遇到的难题,河南将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根据工作经历、能力和业绩完善职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等。目前在郑汴产业带专门规划有职教园区,已经有十几所职业院校入驻,企业和职校联系已逐步紧密。职业教育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相结合,产业集聚区需要一大批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实现了校园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针对中职院校中8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的现状。河南还将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实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前,郑州已经实现完全免费的中职教育,全省也将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此外,2009年,河南中职学校招生数已经达到了73.11万,但每年能通过对口升学升入大学的只有3万多人,河南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满足中职学生深造需求。这就意味着中职学校学生深造可坐“直通车”,“门槛”降低了,道路拓宽了,职业教育也会因此吸引更多学生。 质量怎么保? ——名校“捆绑”弱校实现资源共享 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还是质量问题,没有质量,一切都是空谈。那么,河南的教育教学质量,该如何保障呢? “如果说学生的专职是学习的话,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从小就不务正业。”说这话的小女孩名叫苏畅,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8)班学生。她说,上小学时,她很喜欢弹钢琴,其他同学都是参加语数外培训班,而她却把课余时间用来学钢琴,小学就拿到了钢琴十级,上了高中,她更是如鱼得水。最能让苏畅发挥特长的是刚上高二,她就当选为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秘书长,并到北京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我长了不少见识。”苏畅说,“课改后课程变得更有趣了,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以后,这些‘不务正业’的课程可能也会体现在高考上,相信我的特长也能给我加分呢。听老师说,未来衡量人才的标准将不再单一。现在北大、清华也在扩大自主招生比例,未来靠着自己的特长上个名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苏畅的变化,只是河南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的一个缩影。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鼓励学校对具有特殊才能学生,采取特殊培养方式,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 在素质教育阶段,以郑州为例,郑州的学区制改革很快将实施,把初中分成13个学区,高中分成3个学区。学区内名校将“捆绑”弱校,试行实质性联合办学,互派师资、统一教学、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将进一步均衡。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表示,此举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人才培养现状,使高等教育在国家宏观调控监督指导下进行自主招生,多元化培养,使教育更加人文和人性,也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与机会。 据了解,河南还将办各种各样有特色的高中,鼓励高中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环节有自己的特色;鼓励学校根据学生特长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发展,提倡“绿色升学率”。 学校怎么办? ——教学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面对未来,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河南的高校,路在何方? 2009年9月至 2010年年初,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级研究生李明作为河大择优选拔的交换生,在台湾静宜大学教育研究所学习了一个学期。被台湾培养人才的模式震撼:“他们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同台湾大学生多技傍身的特点相比,我们的大学生显得扎实有余,创新不足。”李明说。其实,让河南很多高校感到教育教学处境尴尬的还远不仅这点:2009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99所,在每500万人拥有普通高校数量的排名中,处在全国后列。不少各高校行政人员冗杂、高校负担过重已成不争事实。博士学位授权点与硕士学位授权点与教育发达省份相比数量偏少,科研水平和对社会贡献相对较弱。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介绍,河南将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上日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选修课程。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学校科研和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同时将改革高等学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引导高等学校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针对“学校怎么办”的问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向记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四川、贵州、湖南的菜虽然都是“辣”,但辣得各不相同,四川是“麻辣”,湖南是“干辣”。高校也一样,高校特色要鲜明,不能“千校一面”。为此,河南还将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加大对“211工程”和省部共建高等学校的支持力度,争取若干所高等学校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向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放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扩大学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院校保持特色,提高服务行业的能力。 “十二五”河南教育发展规划部分要点(链接)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率达到97%。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1%。 扫除青壮年文盲。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走出穷省办大教育的困境(专家视角)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尤为重要、尤为紧迫、尤为艰巨。 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要靠政府增加投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而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二要靠社会投资办学。穷省办大教育的特殊省情,决定河南教育发展走常规的路子是不行的,必须要解放思想,改进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非常关键。“人往哪里去”,包含了“人”、“哪里”、“去”三方面的因素。“人”指培养的学生,也就是教育的“产品”。“哪里”指社会、市场需求,也就是 “产品”的去向问题。“去”指连接“人”和“哪里”的渠道、途径和方式。破解“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科学调整和优化设置学科专业,三是畅通渠道和信息。 “质量怎么保”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要鼓励更多的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探索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所谓“学校怎么办”,就是要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建设这样一所学校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合理定位发展目标。各级学校要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内涵和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定位、避免同质化倾向。二是要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要正确处理教育系统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教育及有关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方式,促使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真正成为办学主体,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责任主体。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