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好导师要做到‘三好’:好的人格形象,与学生有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保持好的科研状态。”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导李建中提出的“三好标准”,得到不少导师认同。本月15日,本报对武大海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曾做报道(15日10版头条);近日,该校各领域教学名师和研究生共同研讨“好导师”的标准。 教学生“想”问题 武大资环学院院长刘耀林认为,好导师要帮助学生解决思维模式问题。“优秀研究生教师”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树根说,好导师不仅要自己会“讲”,还要教会学生“讲”:“要让他们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表达出来”。 与学生互相“带着跑” 给导师打工,是不是异化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经管院博导伍新木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导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研究成果也会转化为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搞科研项目对学生有好处。 电子信息学院博导郭成城表示,参与实践活动应该注意,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研究重点在于一些尖端课题,过多参与简单性、重复性的实践工作不合适。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树根表示,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常会有知识不够用的时候,逼着自己学习新东西,“和学生一同成长”。 关注每一个学生 法学院博导江国华给学生定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他们列出作息时间、人生规划、外语成绩、毕业论文方向等,针对这些生活信息和学术基础来展开教学。每周,他都会与学生一边吃饭一边开会讨论,“投入多一点,接触多一点,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把他们装在心里:平时孩子们都喜欢吃零食,我会在办公室准备一些糖果、花生之类的东西;学校食堂吃一周会有点腻,我一般每周抽出一天亲自下厨炒一些菜,带过来和他们一起吃。”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