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于诺贝尔奖的国际知名度,中国人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诺贝尔情结”的,只要有海外华人得奖,国人就为之振奋和骄傲,也一直期待着能把某个领域的奖捧回国。可是具体到诺贝尔和平奖,这份情结就褪去了激情,变成一个解不开的心结。平心而论,和平奖虽然争议颇多,但也评出了些个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人物,比如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专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的孟加拉银行家尤努斯,带领妇女种树的肯尼亚女部长马塔伊等。 问题是,和平奖到中国头上就变味了。细细数来,这些年和平奖只钟情于中国反和平的人士,像邓小平那样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人得不了奖,像袁隆平那样给世界解决了吃饭问题的人得不了奖,像郭明义那样在社会上倡导高尚情操的人也得不了奖,反倒是那些投西方人所好,和自己人作对的中国人能得到诺委会评委们的青睐。他们21年前把奖给了一个分裂分子,今年又把奖给了一个犯罪分子,搞得国人义愤填膺,口诛笔伐。 批得有理,骂得痛快,可是且慢,要担心脚下,这样恐怕正好会掉进西方政客们挖好的陷阱里。中国有句话叫“找碴儿”,西方一些人看不惯中国蒸蒸日上,肚里反着酸水,就闹出个刘晓波来试图给中国人添堵。惹中国人生气了,他们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国民说,看,中国的霸气藏掖不住了吧,这个非我族类的庞然大物很可怕吧,必须要按西方的价值观规范他,摁住他。 其实抹黑中国这样的事,咱们经历得多了,也就想明白了,西方的意图就是要利用和平奖这个工具,打击意识形态上的异己,遏制新兴国家崛起。所以,一个真正具有中国心的国人是别指望得奖的。说到底,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品牌是西方人创立的,反映的是西方价值观不足为奇。不管诺奖有多响的名头,它毕竟不是世界“道义法庭”,我们既然不指望它来匡扶正义,所以也不必太把它当回事。且当看场表演,好时鼓鼓掌,演砸了也不必生气扔鸡蛋,重要的是我们能上演好自己的东西。 中国是不缺好东西的。五千年不曾断代的文明,沉淀下丰厚的思想积蓄,民本、仁义、礼信等信条,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与西方人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绝不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对此我们应该有这个文明自信,中国的人文哲理同样具有普世价值。中国承办的奥运会和世博会,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以及为世界和平发展作贡献的意愿和能力,我们今后还能向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产品。 中西方价值观上存在结构性矛盾,这是不争的事实。崇尚个人自由的西方人,可能难以理解中国人对秩序、和谐、稳定等理念的诉求,从而也难以理解为什么他们精心扶植的“人权斗士”刘晓波们,在中国却应者寥寥,甚至招致反感。对这种差异,西方不明白,我们不能不明白。 中国是不会拒绝西方的好东西的。中西两种价值观也许很难水乳交融,但绝不是水火不容。事实上,在中西方文明2000多年互鉴互荣的历史中,中国从西方借鉴了许多进步的社会思想和制度,从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到取法西方法制建设的做法和经验,都在印证着不同文明是可以相互包容的,不同价值观是能够和谐相处的。 中国人应拿出海纳百川的胸襟,继续用他山之石来攻玉,以坦荡的情怀向外界说明和解释自己,赢取更多尊重和理解。老祖宗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今还是很管用的。尤其在中国的GDP已经排名世界第二的时候,我们的国民更不应忘了老祖宗的叮咛,要培养起更加健康平和的大国心态。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西方一些政客们仍可能会用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等“价值观奖项”来挑逗我们的神经。对此咱们老百姓的心应像明镜似的,也只有当我们学会淡然处之、宠辱不惊的时候,才不会掉进西方政客们下的套套里去。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