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正文
5亿美元修学校与百亿元造景
作者:许斌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0-10-13 13:16

  这几天,大洋的那一边,舆论界“炸开锅”了,为了能容纳4260名学生的一所公立学校,即罗伯特·F·肯尼迪社区学校的建设,竟花掉了5.78亿美元。该校已毫无争议地成为了美国耗资最多的公立学校。(10月11日《新京报》)

  舆论界怎么可能不“炸开锅”?尽管美国是这个星球上财政实力最雄厚的国家,5.78亿美元依然是笔巨资;尽管这所学校没有被打造成贵族学校,而主要接纳那些最贫穷的、来自移民家庭的孩子,也不意味着就可以任意的豪奢。

  该校董事局成员斯蒂夫·齐莫尔说:“就算平摊到每个学生头上的成本高达25万美元,这些钱花在孩子身上也是值得的。”看似豪言壮语,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偷换概念。社会财富总是有限度的,而公共财政必须保障的,不仅仅是有幸能进入这一所学校的孩子,不仅仅只是教育服务;不能通盘谋划,量入为出,不能做到物尽其用,则必然的,会左支右绌,入不敷出。随心所欲地打造几处亮点,供少部分人于特定公共服务层面幸运地享有超国民待遇以外,只能将相当部分社会成员放弃掉,将相当部分公共责任放弃掉。

  由发生于大洋彼岸的焦点事件,再观国内的政绩工程、兴趣工程、折腾工程种种,便不难发现,其理由是何等的蛮横。

  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据报道,正忙着投资100亿打造佛教景区。而决定就这样花掉这100亿,最硬的理由,无非是发展旅游经济,宏扬佛教文化。有没有一定意义呢?当然也是有的,关键却终究在于,现实社会运行是极其复杂、环环相扣的一个体系,不能一叶障目,不能计其一点而任意妄为。

  衡量权力部门以及权力人物是否在做秀,判断公共行为是否为政绩工程,要诀所在,就在置其于整个的现实社会运行体系中,时时以公共财政收支就是以有限财力面对整个社会为念,量入为出,杜绝糜费,以保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有如几千万的大学校门、耗资2亿元的中学等等,我国并不是没有,那并不意味着重视教育,而只是象征着挥霍。在有限的、鲜亮雄伟的豪奢工程背后,必然是普遍性的民生投入不足,普遍性的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稀缺,以及相当部分学校的软硬件配置异常寒酸。(许斌)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dongdong]
  相关阅读:  ·男子车上伸“咸猪手”被拘 女子作证竟被母亲骂哭  ·80后闪婚闪离日渐增多 父母插手干涉成诱因(图)  ·邵阳副县长因沉船事故免职 家属公布遇难11人名单  ·舟曲学生受基金会承诺捐助4年 款项1年即停  ·幼师工资不如保姆难留人 公办民办月收入差四千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