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铅笔芯也能得诺贝尔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开发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就连诺奖委员会都形容这对师徒“把科学研究当成快乐的游戏”。(10月6日《新京报》)
媒体的报道近乎神奇。美国航天局曾悬赏400万美元,寻找一种足够坚韧的材料,制成长达3.7万公里缆线,搭建一座能直通宇宙的“太空电梯”。正是石墨烯的发现让人类“一步登天”的梦想变成了可能。神奇正在于,海姆师徒仅仅用普通胶带就成功地从铅笔芯的石墨中分离出了石墨烯,听上去简单得不可思议。当然,“想像一下撕出一个薄厚为一个原子的东西有多么困难”。“这往往需要在漫长的时间里难以计数的重复试验”。
不仅如此,这师徒俩的科学研究似乎一直充满游戏精神。2000年海姆和贝瑞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使海姆获得“2000年搞笑诺贝尔奖”。在他们看来,科学研究就是如此好玩,如此快乐,而不必在乎世俗的看法。
2003年,海姆还设计出了一种有着极小绒毛的材料,用一种叫做“卡普顿”的物质做成,它可以模仿壁虎脚上的那些绒毛,将一平方厘米的这种材料安在一个垂直平面上,就可支撑起一公斤的重量,实现“壁虎爬墙”。正是这种“好玩”、“探索”的科学精神,也正是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的轻松“游戏”,使他们得”、“探索”的科学精神,也正是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的轻松“游戏”,使他们得以进入了神奇的物理学国度,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好在海姆现年51岁,诺沃肖洛夫年仅36岁,正是可以“游戏”的年龄,大可不必为功成名就乃至于种种虚名所累。难怪海姆认为,获得诺贝尔奖的有两种人:一种是获奖后就停止了研究,至此终老一生再无成果;一种是生怕别人认为他是偶然获奖的,因此在工作上倍加努力。“我愿意成为第二种人,当然我会像平常一样走进办公室,继续努力工作,继续平常生活。”
如此“游戏”精神和“平常心”,恰恰是他们摘取诺奖桂冠的最大秘诀。人只有在毫无物质诱惑、名誉包袱、功利之欲的自在、自然、自我、自由、自为的状态下,才能最好的发挥个人创造发明的潜能,才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已为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所证明。如果一个人科研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论文的指标,仅仅是为赢得教授、院士的资格而硬出政绩,或者干脆只为“稻粱谋”,不仅科学研究会变得“食之无味”,了无快乐,甚至会急功近利误入歧途。
中国科学家一直与诺奖无缘,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科学研究早就披上了功名利禄等沉重的包袱,压得科学家们直不起腰来。没有了独立的思考,何来科学的发现?我甚至想,什么时候政治不再给科学脸色看,功名不再让学者趋之若鹜,诺贝尔奖不再为中国人所孜孜一求,中国反倒与诺奖有缘了。(刘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