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国内顶尖高校“掌门人”热议一流大学建设 好的大学,要有“吸引力”和“生产力” 本报记者 彭德倩 在近日公布的多项国际权威高校排名中,创校不到20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均位列前五十,给同样“起跑”较晚的中国其他高校带来信心。在日前举行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国内多所高校“掌门人”对如何建设世界一流高校进行了热议。 大学发展,不应做“学舌鹦鹉”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国内高校确有很大空间,在各方面均可吸取经验教训,借鉴成功案例。但若只是一味模仿某些技术和管理模式,虽短期可有小成,却可能在长远发展中留下诸多隐患,甚至导致彻底失败。 他说,当前的教育系统,可以说是模仿西方建立起来的一套所谓的后发的外生模式。举例来说,所有学科和学术的规范,基本上都来自于美国或是其他西方国家,如果在学术体系建设中不能很好地结合我国学术文化、思想进行融合创新,就很难改变发展过程中的依附地位。“如果我们不能站在世界知识体系的前沿,建设一流大学就是空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 专家指出,中国应该办出坚守和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大学,而不是当其他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舌鹦鹉。在借鉴海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之路时,不应远离对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作为一校发展“舵手”的大学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自觉。 大学发展,当垒“九层之台”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说:“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无论是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还是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能够一流,都是以国内高校整体教学研究水平为基础的。”专家指出,建设一流大学,需从教育体制出发、从整体发展考虑,才能垒砌“九层之台”,而不能仅对个别学校施以重金,“催生”一流。 多位校长提出,中国的大学要想真正赶上国际高水平大学,就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其他国家的大学崛起来看,跨越发展多由一系列创新催发,比如说19世纪德国大学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其在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如建立研究所实验室等全新建制,以及推进讲座教授制度发展等。中国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大胆探索,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大学发展,更重“有人” “培养出拥有独立见解的杰出人才,是我们大学推行一流梦想的根基所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世界一流高校的内涵,不仅止于服务社会、科研探索,它更在于是否担当起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人才,培育“中流砥柱”的重任。大学的很多科研成果,若干年后或许将成过眼烟云,人们记住的是“这所大学有人”。这是大学发展的人才之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这道做了多年的题目,应引起高校更多思考。“我们往往局限于以自己勾画的社会模型培养学生,以为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这是社会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诸多批评的原因所在。”在培养过程中,探索如何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与会专家指出,衡量一所高校的水平,有多种指标,比如博士点数量、教学名师人数、主持国家级项目数……但归根结底,要看 “吸引力”和“生产力”。前者指有多少优秀学生争相投入门下,后者指有多少栋梁之材从大学走向社会。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