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调查 《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这样描述10年来的转变:师生间促膝畅谈、齐头攻坚的情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对导师的劳动力输出,学生帮老师整理事务性文件,清理杂物,甚至做家务。 中国博士生教育弊病多: 与副教授同等待遇,项目未完成学校也不会进行处罚 目前北大、中大、华工都有鼓励优秀博士生精心学术的计划,但额度都没有这么高 记者近日获悉,为吸引优秀博士生安心做项目,暨南大学将为其发工资,年薪最高可达十万,与副教授同等待遇。据悉,这一改革处全国高校领先水平。 博士年薪水平领先全国 记者获悉,暨大的这一做法,在全国高校尚处领先水平。暨大研究生部主任郑文杰证实,目前,包括北大、中大、华工在内重点名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上,都有鼓励优秀博士生精心学术的计划,但额度都没有这么高。 暨南大学副校长林如鹏表示,该校推出“优秀博士生攀登计划”,鼓励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在读的优秀博士生,学校会给其发工资,最高可领到10万年薪,这样的薪资甚至可与学校的副教授相比。 据悉,根据政策,校方会由教授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博士资格进行考核,确定人选后,每月会先发70%的工资,待项目实施一段时间后,专家组考核满意,再发放剩下30%的工资,总计年薪达10万元。 暨大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小朱就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原本今年六月就该毕业的小朱,因为科研项目需要,他向学校申请延期一年毕业。作为优秀在读博士生,校方决定于今年起向其发工资,年薪高达10万元。 10名博士可领10万年薪 按照规划,今年暨大将有10名10万年薪的优秀博士生计划,但校方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如果招不满,也不会降低标准,反之,如果满足条件的优秀博士生较多,也会适当增加计划。该方案的实施不仅仅局限于三年级的博士,一二年级的博士也有资格申请。只要有好的选题方向,有创新的科研成果都具备资格。 如果学生完不成规定成果,会给予怎样的处罚?研招办主任郑文杰表示:“鼓励创新还要宽容失败,当时出台这一政策时,请了很多专家、教授进行讨论,敲定由教授专家组组成考核小组对享受政策的博士进行考核,但也考虑到,可能有些研究生在享受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做项目会碰到些许困难,中途也可能出现中止项目的情况,学校不会对其进行处罚,这是对高层次人才的信任。如果没有按时完成规定的科研指标,学校可适当为其延期,延期期间也会给一定补贴。 中国博士生沦为高级廉价劳动力学生给老师打工甚至做家务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书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不包括硕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110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 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有人甚至从入学到毕业没有见过导师一面。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 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68%。 周光礼介绍,国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而我国采取的是“严进宽出”政策。他说,没有淘汰机制,质量也就没有保障。 廉价的高级劳动力 赵普博士今年刚从武汉一所理工科高校毕业。由于当初在本校读博,博士班还没开学赵普就已经给“老板”帮忙了,博三开始,他甚至要带着导师门下的学弟学妹一起开工。“偏工科专业的博士生基本都有过为‘老板’干私活的经历,导师用的顺手的还要‘被延期毕业’。”赵普的感觉在《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得到印证。 据该书披露,“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 “我做了很多项目,出了很多差,但是回过头来看,跟我参加工作有啥区别啊?读博还在做很多横向的项目,还不如出去工作。”一位受访的博士认为现在的师生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学术水平根本就难以提高。 该书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指导博士研究生在20人以上的导师不在少数,指导博士生最多的一位导师手头有110多位博士生。” 在读学生10年增加19万 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10年间增加了4.56倍。周光礼教授称,4个方面影响了我国博士培养质量。 一是博士生指导教师。在博导增长人数跟不上博士生扩招速度的背景下,高校评聘博导的门槛有所下降。有些博导本身水平就不怎么样,也很难带出高质量的博士。博导指导的学生多,也直接影响到博士培养质量。 二是国家的科研体制。国外有的明确规定导师课题经费中1/3要用来培养学生,而我国在政策层面完全把博导的教学和科研分开了。导师要支付学生各种费用,只能去拉很多简单的直接服务社会的课题,多由博士生完成。博士生水平因而难以提高。 三是博士生的自身追求。一些人读博士完全是为了拿张文凭,读博士的动机很功利化。一些人把“博士”比喻为“搏仕”,意思就是说读博是为了将来能做官。 四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一个人一旦有了“博士”这层金,就会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甚至会谋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这助长了博士生的急功近利。 博士定位不伦不类 周光礼表示,现在我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式。 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 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博导指导学生质量的高低并不影响他们的利益。相反,博导多招学生却能为个人带来各种好处。一位博导在接受访谈时说:“现在有的博导连学生的论文都不看,纯粹就是老板。喊老板是一种极其贬义的称呼。” 周光礼认为,在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下,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雇佣关系”。 据《信息时报》、《中国青年报》 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110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 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3%的博士生未与导师交流过,有人从入学到毕业未见过导师一面 【声音】 教育家刘道玉:研究生教育已变味 本来,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实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则。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也依然恪守着这个宗旨。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生人数急剧膨胀,官员和老板也拥进校园争戴博士帽。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可见我国博士学位的含水量多么大!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于出现了烹饪博士。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