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正文
于漪:学语文不能急功近利 民族的语言文字对内是凝聚力
作者:新华教育 来源:新华教育 发布时间:2010-09-09 11:10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 9日上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教师于漪、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黄金莲应邀做客新华网,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畅谈她们教书育人的人生历程。以下为访谈摘要:

    [主持人]近期,许多地方的语文课本也经历了大换血,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许多篇目被删除出了语文课本,您如何看待这些变化?您认为应该如何设置语文课本中的篇目?语文课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会的话,如何影响呢?

 

 

    [于漪]我不是中文系毕业的,我学的是教育,改行教语文之后,我对中国语文有一种格外的感情。因为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而民族的语音是民族文化的根。我们中华民族压不垮,打不烂的是民族文化,我们在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当中,许许多多民族进来以后需要共同的民族文化来引领。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我们语文生存的状况不是很理想,人们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因为民族的语言文字对内是凝聚力,我们平时就讲一个人去外地碰到了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民族的语言对民族的统一是了不起的,它不仅仅是文明的传承的问题,对外是一种屏障。

    现在由于西方强势的文化进来了,我们的语文实际上已经沦落为第四、第五名了,如果高考不考语文,中考不考语文的话,大概有些人就不学了,现在是外语第一,我不排除这点,中国要走向世界,应该把外语学好,但是绝对不能以牺牲母语的态度来对待语文。现在是“学好外文,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语文是跟随人的终生的。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是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因此有人说现在是外语史,并不是外文史,因为他没有多少文化。而我们教母语是有民族积淀的,这里面的文化,我们的风俗习惯,民族的思维方式等等都在其中。

 

 

    其次,语文学得好不好,一定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鲁迅先生写的作品很好,他对社会的认识程度是深刻见底的,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所以就要求人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语文学会了以后,这个本领不会忘记的,一辈子都在起作用的,它是血液的一部分。而且母语的教学对人的做人关系极大,因此有人说鲁迅的作品要取消,《孔雀东南飞》要取消,我们的很多古文要取消,我是不赞同的,没有了民族文化,这个民族一定是浮萍无根,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dongdong]
  相关阅读:  ·男子车上伸“咸猪手”被拘 女子作证竟被母亲骂哭  ·80后闪婚闪离日渐增多 父母插手干涉成诱因(图)  ·邵阳副县长因沉船事故免职 家属公布遇难11人名单  ·舟曲学生受基金会承诺捐助4年 款项1年即停  ·幼师工资不如保姆难留人 公办民办月收入差四千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