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经费有保障 评审有专家 管理有制度 烟台大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 本报讯(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陈颖)“我撰写的专业论文在《材料导报》上发表了。”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朱立一脸兴奋。大二就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二等奖,参加“大沽夹河河流水质变化研究”社会实践并获校暑期论文三等奖的朱立,是烟台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的首批受益者。 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烟台大学摸索了一条以“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为基础,以勤工助学助研岗位为突破,以全国、省、校三级“挑战杯”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为平台,走出了一条经费有保障、评审有专家、管理有制度,体系完备的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 去年10月,在烟台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学生选拔暨学生科技创新“双选会”的现场,300余名有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手持申请表,把20多名专业老师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烟台大学结合教师实践计划和校企办学新模式,探索打造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等实践教学新平台。据介绍,烟台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实行分期培养模式,按“面试选拔—固定培养—结题认定—推荐参赛”等环节依次进行。学校为参与创新实验室的师生提供科研场地和经费支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条件。 学校设立每年10万元的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学生科研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费来源。为提高科技基金项目评审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学校又成立了学生科技活动评审专家委员会,要求每个项目都要有专家教师的指导。近两年来,王仲训、宋建国、吴广芬等几位老师指导的学生科技项目在全国、全省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几位老师也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经费支持,制度保障,专家支持,“三点一线”,成为烟台大学学生科技活动的最强大后盾。 今年6月,烟台大学6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满怀激动地走上勤工助学助研工作岗位,协助老师进行课题研究,参加的科研课题项目组共52个。这项举措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体力型勤工助学岗位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促进学风转变。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