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存在着一个永远不能克服的矛盾,这个矛盾即是:“资产阶级一方面需要民众识字读书,聪明伶俐;他方面却需要民众遵守资产阶级的法律,迷信资本主义社会为最优美的社会秩序,而不让他们怀疑或挟持敌意。正如本节开始所述,教育与劳动渐渐复合,却又畏惧劳动阶级,之因教育而引起反抗支配阶级的意志,所以只好多方限制,务使劳动阶级所受教育,不致成为害死自己的毒药”。所以,人类真正理想的教育决不是资本主义教育,而应是取而代之的社会主义教育!
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一节中,不厌其烦地大量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虽然依然具有阶级性,但它的性质却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二)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三)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四)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等等”。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代表了现阶段人类社会教育的方向。
(二)教育的归属及特性
教育的归属问题历来即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重大教育理论问题,直到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教育理论界还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热烈非凡的关于教育的归属问题的大讨论(但是,这次大讨论却是冠以“教育的本质”的名义展开讨论的,并把教育的归属问题误认为是教育的本质。由此,我们更可以想见这一问题的复杂了)。
在《新教育大纲》中,杨贤江开宗明义,对教育的归属问题作了十分明确的回答:“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One of the fields of ideological labour),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过程,社会的观念形态,诸如政治、法制、哲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些有利于物质生产劳动的精神劳动(上层建筑),都是以经济构造为基础的,所以,随着经济构造的变革,上层建筑总是要或迟或速地发生相应的变革。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教育也必然会随着经济构造的变革而变革。
但是,教育又不是一般的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这决定了教育必然会有一些有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这些特性包括:
1.教育可以将单纯的劳动力培养成为特殊的劳动力。以表现教育最具体的学校为例,无论是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还是小学。“都是社会的劳动领域,为赋与劳动力以特种的资格的地方,就是使单纯的劳动力转变到特殊的劳动力的地方”。学生作为单纯的劳动力进入学校,通过教育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等他们走出校门时,便可成为医生、律师、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将单纯的劳动力培养成为特殊的劳动力,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最根本特征。当然,教育最终还是摆脱不出经济基础的决定:“学校的构造与学校的分科(商业、工业、师范、医学等等)都是对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熟练劳动力之表现”。
2.教育以其他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杨贤江指出,“教育虽是和法制、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等同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但它有一点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不像别的精神生产各有各的内容,而是以其他的各项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的。”比如,学校里的科学、哲学、艺术等课程是以当代社会的科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内容为内容的,不唯教育的内容,即是教育的方法也要受到其他各项精神生产的制约,特别是要受到占支配地位的精神生产的制约。接着,杨贤江精辟地指出了教育之所以不能独立的原因所在:“教育只是一种动作,是一种技巧,以讲究怎样实施‘支配思想’为务的。教育之不成为独立的,不仅为了在旨趣及实施上受制于经济及政治影响;也为了在资料与方法上受制于其他各项精神生产的缘故”。
(三)教育的职能及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新教育大纲》指出,经济决定着教育,教育的变革要受制于经济的变革,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教育这种上层建筑是依据经济构造以成形,且跟随经济发展以变迁的”。经济落后,教育也必然落后,经济发展,教育也会或迟或早地随其发展。在封建社会里,其经济基础是闭锁的自然农业经济,其生产技术很幼稚,生产技能通过经验的获得即可学会,并能充分地从事生产事业,因而,封建社会是不需要专门的生产教育的。封建制度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制度,这决定了“封建时代的教育,差不多就以‘道德’教育占它的全部内容,使人人‘安分守己’,是这种教育的主要目的”。但当历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大工业生产和国际通商的经济基础要求劳动要具有一定的文化,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表现在教育上,就必须实施义务的强迫的教育,所以,“资本主义国家要施行义务的强迫的教育的理由,决非为了国民自身的幸福,而是为使国民的劳动力可以适应于它的经济组织,而且义务教育年限也只是表示它的最低限度。”因此,封建社会的教育只所以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原因就在于其经济基础的不同。
经济决定着教育,但是,教育同其它上层建筑一样,在经济基础面前也不是束手以待的,教育也能影响经济的发展。《新教育大纲》、以科学为例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教育的发达,固然是由于机械力应用、分业应用及工厂工业发达的结果,但是,产业教育的发展也会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起促进作用,达到“改善经济生活、培养国力”的目的,“各种产业教育的发达,自也益能灵活支配生产的行为,改进技术的效用,而达到资本增殖的目的。”
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教育与政治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样受制于经济。但是,教育同政治相比,教育又是第二义的,派生的,所以,教育“不仅由经济所决定,也由政治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支配一般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教育当然不在例外。教育意义的变迁,便为在社会阶级关系的历史变动期中所表现的形态;自有历史,就没有脱离过政治关系的教育。无论哪一种的教育制度,终只是由支配阶级掌握,且是为支配阶级服务的。”教育“在文化所及的范围内,无处不跟随着政治的势力;其紧密的程度直如形影之不容分离。”所以,那种认为教育可以超轶政治,办教育可以不问政治的观点是行不通的。
《新教育大纲》进一步指出,教育不仅受政治所支配,它对政治也具有影响作用。文化教育机关是与政治机关互相结合的,所以,对反动教育的攻击,也就构成了对反动的中央政治机关的攻击。如革命的政治教育,在尚未完成政治变革的国家里,它起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启蒙作用,所以,无论是经济斗争还是政治斗争,都应当实行教育运动。所以,教育在受政治的支配下,也有率先领导和促进的作用,“教育着实有作用,决不像是专做‘尾巴’的”。当然,对教育的这种促进作用也不能估计过高,那种认为教育可以脱离政治,一如天降之物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