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体”概念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 B。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C。由主体决定的对象 D。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3.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B。主体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和方法、手段等实践观念 C。主体把客体的信息同化为主体的精神产品 D。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山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6.“客体”这一概念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客体就是客观世界 B。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C。客体是产生并决定主体的 D。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7.“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 8.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关切,它是一种人心内在的价值观念。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10.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客观存在 11.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真理包含客观真理 C。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D。自然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真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客观真理 12.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主观性原则 B。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C。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 1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4.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1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5)()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B。实践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7.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 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 18.“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诡辩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19.“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辩证反映论B。经验论 C。辩证唯物论D。不可知论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经验论B。反映论 C。科学实验D。实践论 2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直观和反思的的关系 C。实践和反映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4.正确理解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5.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认识B。理性 C。主体性D。实践 2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是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实践 D。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C。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28.“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B。对历史和逻辑的关系的错位 C。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 2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B。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30.“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一著名命题所包含的哲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31.“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3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3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积累的过程 C。科学实验 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3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35.“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6.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C。认识过程的结束 D。认识过程的初始阶段 37.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5)() A。有用性B。客观性 C。相对性D。阶级性 3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5)() A。客观世界B。感性认识 C。理性认识D。实践 3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感性认识是可*的,理性认识不可*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NextPage] 二、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2.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世界的可知性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感性认识是直觉的,理性认识是理性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理论 C。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实践(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 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为人们认识新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5.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C。客观规律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6.“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B。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C。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 9.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永远不变的 C。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D。实践标准不具有相对性 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是否符合马列主义 B。是否符合人民利益 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1.“跟着感觉走”的说法,在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人本主义的观点 D。否定理性作用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从间接经验回到直接反映的转化 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13.“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教条主义B。理论脱离实际 C。形而上学D。本本主义 14.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理解正确的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6.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猜测、顿悟、想象B。情感、意志、欲望 C。幻想、灵感、直觉D。分析和综合 17.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 C。预见作用D。激发作用 18.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1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B。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 23.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 B。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任意选择 C。主体对信息的自觉选择 D。主体对信息的能动选择 24.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熟知未必是真知 B。熟知未必不能是真知 C。真知可以源于熟知 D。真知必定首先是熟知 25.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7.认识的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改变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 C。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2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种观点(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B。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前面 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 29.“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30.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在发展中二者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31.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C。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D。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具有直接现实性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33.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B。难以直接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逻辑思维证明 C。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根据 D。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 34.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35.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对评价标准的正确制定 B。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36.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求真原则B。务实原则 C。真理原则D。价值原则 37.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右的错误B。客观唯心论 C。“左”的错误D。教条主义 38.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所有的认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 C。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D。归纳法的不完满性 39.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价值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为现实基础 B。价值是客体客观所具有的 C。价值必须以人的客观需要为前提 D。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40.价值具有的特性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客观性B。可替代性 C。工具性D。主体性 41.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对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B。对道德关系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42.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能动活动 43.下列观点可以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C。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D。物质是感觉的复合 44.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心外无物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经验是构成世界的最终要素 D。物是感觉的复合 45.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客体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 B。有待认识的客观规律 C。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D。客体具有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NextPage]
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具体是考查客体的概念。客体不是客观世界,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创造出的对象。所以D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本题的回答,首先要审题,题干强调的是作为实践“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实践使主体客体化、使客体主体化。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中介作用。 4.【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5.【答案】B 【解题思路】该观点把精神性的心理解为世界的根本,是唯心主义观点。心是人所具有的,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所以这一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的陆象山、王阳明及其“心学”,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客体的概念。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所以客体不是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反过来,也不能说客体产生并决定主体。所以本题选B。 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命题及其观点的区别。对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一般区别,考生是可以把握的。但具体到判定某一个命题、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如果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判断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考生为此可以记忆一些典型的两种唯心主义的代表性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命题。 题干是古希腊典型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的命题,这里的“理念世界”不是指人的主观世界,而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性的精神“世界”,所以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8.【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划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把属于人的精神还是脱离人的精神作为第一性的东西。强调上帝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说明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所以不是A,“上帝”观念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关切,它是人心的内在观念。这种说法强调“上帝”观念是从属于人的,这说明西方现代上帝观有从传统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趋势。这种说法中不存在辩证法,所以不选C。“相对主义”有其自身的内涵,这种说法不属于相对主义,所以不是D。 9.【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10.【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11.【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所以本题选择选项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1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的特点的认定。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过程中,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应该是选项D。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性认识的概念和特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全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本题选择选项D。 1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唯一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所以对于检验真理这一点而言,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的是指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人类的整个实践可以检验所有的真理,但是每一时代的实践只能检验一些真理,所以又是不确定的。 16.【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同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选项BCD本身都是关于实践的正确表述,但是不合乎题干要求,不选。 17.【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思维方法的知识点。归纳与演绎正好相反,演绎从一般到个别,而归纳则从个别到一般,所以本题选A。 1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知识点的把握。诡辩论和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而本题题意是判定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问题,所以排除选项A和D。形而上学的观点则把真理与谬误绝对对立,不承认二者之间的转化,但形而上学不仅是唯心主义所独有,所以排除选项B。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所以本题选择选项C。 1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认识的理解。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的,但由此并不能得出不能认识外界事物的结论。认为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2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在认识论上都是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的反映论。 2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作用。题干的材料是孔子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 2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具体是考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选项A、B、C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的表述。整体上,认识都源于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2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把握,主要是考查实践观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 2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观点,主要是考查实践在主体客体关系中的作用。主客体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客体是实践的客体,因此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25.【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的观点,具体是考查实践对价值的作用。实践既是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物向人趋近的可*根基。 2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题干是恩格斯的一句话。选项A、D本身都可以说也是符合题意的,但是单项选择题只能选择最佳答案,本题最佳答案是B。 27.【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本题四个命题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题干的材料主要是讲的人的认识的发展方面。命题C比较确切地表达了这句话的含义,所以最佳选择应该是C。 2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与观点。“历史是逻辑的基础”,指逻辑是对历史的反映,而“逻辑是历史的修正”,指逻辑反映的是历史的必然性。本题是辩证思维方法中历史与逻辑的相统一的运用。 2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本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涵义。题干主要是说明感性的局限性,正因为感性认识有局限性,所以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本题要说明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案是C。 3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回答此题,首先确定这句话是讲认识问题。这样就将D项排除掉。然后分析A、B、C项。题干是讲真理性认识,没有涉及到感性认识,A项又被排除掉了。这样只能在B和C两项中选一。题干中的关键词“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问题,而不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问题(B项),所以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回答此题要求考生必须将这句话理解清楚,并抓住关键词“追求真理”,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31.【答案】B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性认识特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段话,主要是说“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B项)。题干中所说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即理性认识“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C项(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因为,抽象的东西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样将C项排除。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根据已经理解的题意,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 3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所以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之所以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是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反映论,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性。当然,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则是消极的反映论。所以答案是A。 34.【答案】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同原则的确认。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两种认识论的对立,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共同原则,因此称之为唯物论的反映论。 3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词之一“先导”,这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认识发展两次飞跃的知识点。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我们把从实践到认识看作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把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看做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所以本题选B。 3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真理的最根本的特点或曰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用的,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换言之,真理的有用性是其客观性的必然产物。所以本题选B。选项C、D也是干扰项。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阶级性,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其阶级性。 3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而两者统一正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39.【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确定。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NextPage] 二、选择题Ⅱ 1.【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客体关系的内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价值、审美关系,因此四项均符合题意。 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这是所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性,所以不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并把辩证法引入人的认识过程,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所以本题选BC。 3.【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不等于是直觉的,选项A错误。选项B的后半句是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应选C、D。 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作为认识的发展动力的全面理解。根据相关知识,本题中四个选项均从某一方面揭示出实践作为认识发展动力的特点,所以全选。 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正确理解。题干以历史上的“日心说”这一事例,来揭示客观规律和真理的特点,即ABD三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客观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所以C不对。 6.【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于真理问题的正确理解。题干是列宁同志的一段话,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条件性、相对性、具体性,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7.【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历史性和不断发展性所决定的,所以本题选BC。选项D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把实践标准变成了主观标准。选项A否认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把有些真理划归为逻辑证明,这也是不对的,逻辑证明是立足于实践证明基础之上的,是对实践证明的补充,它不能取代实践证明的唯一性。 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掌握,还有对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的理解。D项的“先”是逻辑上的先。B项的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中心意思是认为知就是行,而知本质上是决定行的,知是行的来源、开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结束。显然,这不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的含义所在。 考生即使对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没有了解,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实践与认识的正确关系,也可以作出准确的选择。 9.【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具体考查考生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标准是唯一的,即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二是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做出检验,考生若牢牢把握了这两点,就不难判断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区别。选项A、B都不属于客观实际,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之为真理是因为它与客观相符合,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感觉是人对世界低层次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组成部分,“跟着感觉走”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命题。感觉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着感觉走”否认了理性,所以这又是一种否定理性作用的观点。选项B、C与题干不符合。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跟着感觉走”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没有人本主义方面的意思。 1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辩证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答案是B、C。选项A、D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明显的干扰项。 13.【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按图索骥”的成语是教条主义的著名命题。它没有看到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主张照学书本,生搬硬套。A、B、C、D均符合题意。2003年的第33题,以“按图索骥”为材料,考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材料分析题。 14.【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该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强调考生要注意加强知识的综合性的记忆理解。 1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和理解。试题中的“眼看”属于感性认识,职业背景属于理性知识和已有的认识。不同职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并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C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颠倒了,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16.【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内容。本题比较简单,即使考生不知道非理性因素具体包括哪些方面,也可以用排除法将D项排除掉,因为D项讲的是辩证思维方法,因此可得出正确选项是ABC项。 17.【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有:解释作用、指导作用、预见作用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试题问的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以答案是AD。 18.【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无限发展和不断反复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又由于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局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ABC项都是正确答案,D项的错误在于只承认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1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全面把握。本题中四个命题均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20.【答案】BC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题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项),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项)。选择此题还可以用排除法。AD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应当排除,只有B项和C项反映了马克思这段话的原意。此题不难,即便考生没有读懂马克思的话,也能找出正确选项。 2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把握。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理性认识则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所以本题选AD,至于其他选项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无关,所以不选。 22.【答案】A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的知识点。真理的客观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在本题中,选项D是不对的,真理之为真理不是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公共性所决定的。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讲的是真理的功能,所以不选C。 2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特点,具体是主体对客体的信息选择问题。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思维活动还要对信息进行自觉的、能动的选择。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也要受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还要受到人的感觉器官的制约。 24.【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认识问题的理解。“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对其本质的正确把握。“真知”即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A、B、C项都是可能的。D项不恰当。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 25.【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考查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 认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比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更伟大的一次飞跃,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认识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使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选项ABC均选。至于选项D不是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所能解决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事物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26.【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选项A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不属于唯物主义。BCD选项都准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原理。选项ACD都是关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意义的正确表达。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本身就包含着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环节,所以不能改变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只是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故而不选B。 28.【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题干重在说明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运动的关系。由于革命的运动是人的高度自觉的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的指导是产生不了的。但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因为理论包括革命的理论,从其产生的总根源来说,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实践的理论总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并没有否认理论与实践的根本观点,只是强调了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辩证关系,所以不能认为这句话“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所以本题选BC。 29.【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与谬误概念的正确理解。A选项的后半句话即“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对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的结论,所以选项A不选。选项C指出了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具体条件,与题意一致。选项D指出谬误转化为真理的条件,与题意相符。B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在同一范围内,对于同一问题的同一回答,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在同一范围内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不能转化,否则真理就没有绝对性了,所以选项B不选。依据上述分析,本题选CD。 30.【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四个选项都指出了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的关系。选项A指出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选项B指出真理和价值侧重点不同从而指向性的不同,选项C指出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选项D则是指出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检验标准,所以四个选项全选。 31.【答案】BC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真理的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理解。题干是列宁的一句名言,主要是讲真理的条件性。A项明显的是错误的观点。真理的具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把具体性理解生动的形象,这是艺术上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所以选项A混淆了两种意义上对具体的理解,故而不选。B项是说真理是发展变化的,C项是说真理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D项更进一步说明了真理的具体性。BCD项符合了列宁的原意,是正确的选项。选项BCD都准确反映了真理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含义,即真理的具体性是与真理适用的范围、条件、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相关的,正因为这样,真理不具有抽象不变的公式。 3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普遍性的特点,并且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在本题中选项BD是一个意思,因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也就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是不同的表述。 33.【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正确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实践和实践证明是人类的自觉活动,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由于实践检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实践证明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挥逻辑证明的作用。选项ABCD,准确反映了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是正确的。 34.【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价值的概念和特征。以上各项都是价值的特性即主体与客体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的正确表述。 35.【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价值评价问题的知识点。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36.【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3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教条主义是指理论脱离了实际,结果是“左”的和“右”的错误,其根源都在主观脱离客观。认识和实践的脱离,不必然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3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理解把握。选项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真理性的表述。归纳方法的不完满性,同样是强调感性认识的局限,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A、C、D选项符合题意。 39.【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掌握,具体是考查价值的客观性问题。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选项B、C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0.【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认识。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个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内在统一的。选项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1.【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主体为了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称为客体,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选项A、B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2.【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知识点。选项AB是正确的关于主体和客体的概念表述,但题干问道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所以不选。选项CD是正确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述。 43.【答案】B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二元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确认。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A项是折衷主义二元论的命题,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项是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典型命题,C项是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也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所以答案是BC。关于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是第一章最重要知识点之一,历史上也多次考到。考生应该加强掌握。 4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心主义的理解掌握,具体是要注意区别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主观唯心主义作为唯心主义的一种哲学形态,其特点不仅在于主张意识第一性,而且主张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本题中,“感觉”、“被感知”、“经验”、“心”都属于人的主观精神,所以都属于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45.【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客体概念的理解。客体不等于是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事物中的一部分,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或者说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选项B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
[发布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