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同学谈工资农村教师“受屈辱” 当了十多年的教师,小姨的工资从最初的92.8元涨到将近2000元。但同社会上其他相同知识层次的人员相比,小姨坚持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最低,这也是师源缺乏的原因。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写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 但真实的情况是,很多农村地区难以落实。小姨说,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对于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价值观上普遍存在一种疏远感和排斥感,选择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有着难以言状的“被迫性”。 我的一位做小学教师的同学,很赞同小姨的说法。 每逢同学聚会,这位同学就很尴尬。她住的宿舍是平房,就在学校的一角,条件较差。大家谈论工资时,她坦言“有点儿蒙受屈辱”。 她的理解中,经济地位低下造成社会地位的低下。她的热情并不在工作中,而是在如何能找到关系、走后门,离开农村,去县里或市里小学任职。 抱有相同想法的人并不少,小姨的记忆里,去年一年中,整个小镇的学校里,有十来人停薪留职,十来人“跳槽”,还有部分人离去或另寻出路,新人却没有补充一个。 城乡差距、地域差距也造成了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外流。小姨说,现在很多农村骨干教师跳槽到县城或经济发达地区,如果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调动,干脆自动离职去打工,一年的收入能增好几倍。 同为教师的小姨夫就在几年前离开家乡,前往厦门的一家私立学校教书,收入的确可观。 被现实裹挟的农村小学教师们 乡村学校急缺教师,镇中心的学校却是“人浮于事”。 小姨介绍,她所在的中学拥有100多个教师编制,至少30个“有名无实”,只是挂着职称,领着工资,从未走上讲台一步。 “现在就是需要的难来,来到的难稳。”小姨说。 即使一些优秀教师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采取的相关措施留了下来,但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甚至有些悲观失望,消极应付。 随着学校生源逐年减少,乡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日益困难。小姨支教的学校,连正常的教学和教研活动都难以如期开展,更无法拿出经费派人到外地学习取经或参加县级、市级的学习培训,“几乎都没有进步的空间。”小姨说。 在李市镇新城乡,我遇到一位已经在乡村小学教书育人近30年的老教师,他坦言,想改变自己,却发现已经被现实的乡村教育环境所裹挟:“有时为自己找理由大家都是这样,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没有热情,是在误人子弟,心里很矛盾,又实在无可奈何……”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新疆区内初中班”学生和老师一起过年
·农村小学140名学生仅7名老师 英语等课成摆设
·90后学生热衷网络春节 网上拜年更时尚
·寒假期间给孩子选课外读物 建议中西兼顾
·年前9天假被奉黄金期 中小学生“赶场”忙补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