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小学生在明亮的教室里跟着老师愉快地朗读课文。 格尔木市昆仑幼儿园小朋友在儿童乐园内玩耍。 格尔木市江源小学教师在劳技室教学生做手工艺品。本报记者 张学军 隆冬季节,记者来到青海边城格尔木,这个县级市城市建设大气开阔,学校都建得很漂亮,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专门接纳外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和幼儿园。这个创举早在七八年前就实施了,格尔木人的前瞻和深谋远虑让记者叹服。 记者走进格尔木市江源小学,蓝天白云下的标准体育场,红绿塑胶格外醒目,两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他们追逐、跳跃、欢笑。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设施也很齐备,不仅有常规的实验室、图书阅览室,还有科学探究室、劳动技能室。校长侯学峰说,我国引进磁悬浮列车技术后,学校专门拨款购买相关实验设备,满足孩子科学探究需求。在科学探究室,五(3)班的学生正在开展活动,每个设备前都围着讨论热烈的学生。 江源小学始建于2005年,定位就是为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提供保障,如今这个拥有1500余名学生的学校,55%的学生为流动人口子女。这所建在长江源头的学校,与长江之尾江苏、上海的学校不相上下,孩子们也享受着均衡的教育。 格尔木有个著名的“金三角”,叫三角金北社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外来人口大量流入,逐步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外来人口聚居地。然而,社区条件落后,相关教学设施不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不便,群众呼声很高。 格尔木市顺民心、解民意,投资3000多万元,建了一所公办的昆仑幼儿园。记者采访时发现,幼儿园内玩具应有尽有,还有不少记者未曾见过的新玩具。据园长侯玉清介绍,昆仑幼儿园是格尔木市一流的幼儿园,目前园内1000多名孩子基本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孩子入园了,家长心安了。 随着经济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加,格尔木市教育发展规模、质量和水平难以适应形势变化。面对困境,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市区学校提升,农村学校倾斜,城乡教育互动,整体水平提高”战略,为全市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以来,格尔木集中财力,投入大量资金对部分学校进行整合,并在人口密集区和流动人口聚居区域新建、改扩建25所学校,解决了11053名流动人口子女的上学问题,占全市学生总数的30.2%。(中国教育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惠及180多所学校 深圳募师支教为山村点燃希望
·上海交大首推入学申请制 注重潜质不求全面优秀
·上海交大试水入学申请制 高中生自带科技项目入
·期末考培优连轴转 小学生奋战跨年最长学习周
·大学生冰河救落水儿童婉拒酬金 称不会水挺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