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春沙龙邀请社会各界走近北京市朝阳区感受教育一线发展 朝阳国际教育探索受到各界好评 “用开放助推发展是教育人应有的襟怀” 图为:芳草地学校综合实践主题观摩课走进教育之春沙龙现场 图为: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介绍朝阳教育现状 为了推动社会各界了解发生在我国教育一线的变革,11月29日,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和北京市朝阳区教委联合举办的教育之春“感受发展 走近朝阳”系列沙龙走进北京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聚焦朝阳基础教育界在国际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徐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原副代表张双鼓,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等各界专家和来自中央和首都的数十家媒体代表等应邀走进学校,听课参观,也和朝阳教育人开展了一场关于国际教育的对话。 作为主办方代表,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刘丽彬分享了朝阳教育国际化的区域战略,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林辉在会上介绍了学校层面的实践。 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县,朝阳区从区委区政府层面对国际教育做出了系统的探索。北京市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刘丽彬在会上介绍,拥有众多涉外资源是朝阳区发展国际化特色教育的优势,该区通过整合区域涉外教育资源、项目开发与合作办学,引进优质国际教育品牌,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引进国际课程项目,形成了在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学生国际交往活动的品牌。 北京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作为朝阳区开展国际教育的先行代表,向与会者分享了学校对国际教育的实践和思考。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学校坚持用开放的眼光,拥抱全球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同时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明确提出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为育人目标,努力让“芳草教育”成为首都基础教育的典范、中国国际教育的品牌。建校至今,57年有余,芳草地国际学校对于国际化教育探索从未停步,尤其是在课程与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上。校长刘飞认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载体,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学校的课程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选择性。通过课程,让孩子们理解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制度、国情等等,并且明白将来世界需要在这种不同的背景下共同发展。” “没想到朝阳区有如此丰富、先进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理念和经验,没想到芳草地国际学校已经将国际教育理念渗透细化到课程建构和课堂教育教学中,朝阳的经验将给其他学校开展国际教育带来启发。”“政府在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起着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朝阳区教委的战略定位为学校提供了机会搭建了平台。”嘉宾们为朝阳教育人的豪迈探索所震撼。朝阳教育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全球配置资源为我所用的态势;刘飞、林辉等朝阳校长们批评性的吸收借鉴全球优秀教育理念为孩子们所用的实践受到嘉宾高度好评。与会嘉宾指出,国际化是一个平台,积极参与全球的教育交流,积极吸收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做本土化的探索,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奠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本意。“朝阳区教育在开放中前行,在融合中发扬地区优势,我们希望以国际胸怀和视野,在实践中形成学校品牌特色,最终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向大家展示我们开展国际教育的态度。用开放推动发展应该是教育人应有的境界和襟怀。”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回应。 “感受发展、走近朝阳”系列是沙龙依托案例开展的尝试,由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和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联合推动,得到了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沙龙主办方表示,希望借助沙龙的开展,发现并分享典型案例,推动教育自下而上的探索与改革;也推动社会各界走近地方、走进校园,触摸发生在课堂和校园中的变化,为教育建言和委员提案提供实践支撑。 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刘丽彬分享朝阳教育国际化的区域战略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表示,开展国际教育首先要明确几点内容,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的意识,第二,提供系统的国际化知识,第三,教给学生国际化的技能,第四要培养孩子具备兼容并包的国际化态度。这几点,芳草地国际学校都做的很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认为,芳草地国际学校开展的国际教育,不是照搬复制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而是把国际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与学校校情相结合,研发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对于如何让外国学生融入中国文化做了很好的探索。钟秉林认为,国际教育首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它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国际间的流动,还包括国际间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这些教育要素流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国与国之间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共享和融合,这对于正在改革中的中国教育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中国教育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双鼓表示,开展国际教育要有战略性思维,最重要的是要把国际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材和课堂当中,中国在输出本土教育理念的同时,特别要重视软实力的传播。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则提出要有科学的教育国际化态度。“教育国际化不是要我们自己‘化掉’,而是在坚持教育发展规律和本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借鉴国际教育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我认为最终实现教育国际化还要依赖学校层面的实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认为,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的国际教育处于被动状态,“今天的国际教育环境已经不同于几十年前,需要我们主动融入而非被动接受。”曹志祥认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一定要有文化自信,要看到中国教育的优势,不要盲目地追赶超越;第二,教育国际化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国化,所以并不存在谁在引领国际教育的问题,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交流碰撞,找到适合本土国情的教育模式;第三,教育国际化应该具有双向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用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培养中国学生,还要用中国文化影响外国留学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则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亟需大量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人才,在此基础上,社会对于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为了满足国际人才的需求,国际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本土教育的国际水准。 沙龙主办方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主编贺春兰向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赠书《愿你与世界温暖相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京朝阳区国际教育:用开放助推发展
·男孩买不起闹钟摸黑上学追踪:上百好心人想帮
·学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需科学决策多举措相配
·9岁女孩街头摆摊卖袜子 挣钱救患白血病母亲(图
·学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需科学决策多举措相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