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 因高考第一次看到电视 今年47岁的许昌学院教师赵颖,1982年参加了高考。 “我老家在禹州市小吕乡,高中是在小吕高中上的。”赵颖说,当时每年都会有一个春季预考,只有通过预考的考生才能参加7月举行的高考。经过预考,小吕高中最终参加高考的仅有包括赵颖在内的9名学生。 据赵颖回忆,当年他的考场被安排在禹县城区的城关中学。从老家到禹县城区有20多里,他和同学背着行李步行前往考场。 到达禹县城区后,赵颖和同学托关系住进了当时禹县计生委的一间会议室,夜里就睡在会议桌上。“考试前的那个晚上,我第一次看到了电视!”这让赵颖十分兴奋。 赵颖考的是文科,根据考试安排,必考科目为语文、政治、数学、历史和地理。这五科满分均为100分,英语(论坛)成绩仅以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考试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光线很暗,赵颖只好摸黑儿答题。约5分钟后,天空逐渐放亮,他才看清试题。考试结束后填报志愿,一个考生仅有一份志愿表,赵颖用了一天时间填报志愿。一个月后,他收到了信阳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20世纪90年代 考场用冰块儿降温防中暑 33岁的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杨冰,1997年参加高考。 “我的考场在许昌高中!”杨冰说,他学习的是理科,按照规定,共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5个科目的考试,评分标准是满分为900分的标准分。 那时高考还在每年的7月举行。高考前一周,学校会放假让考生休息。为了放松身体,杨冰几乎天天都在睡觉。 20世纪90年代的高考考场,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不少教室内都装上了吊扇。但为了防止其发出声响,电扇均未打开。为了给教室降温,每个考场里都放置了一定量的冰块儿。一些考生也随身携带了风油精,以防止中暑。 志愿分为提前批次、一本、二本、一专和二专几个层次。在提前批次中,有政治学院、艺术学校和军校,但当时考生对这些学校没有什么兴趣。 一个月后,杨冰收到了华东理工大学(微博)的通知书。 21世纪00年代 高考在改革中举行 28岁的吴豪是许昌新区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参加高考是在2003年。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00年代初,高考可以说是在改革中举行的。”吴豪说,2003年是很特殊的一年。2001年至2003年期间,河南省实行的是综合了政、史、地、理、化、生六门的“大综合”考试;而2004年以后河南省高考又实行了文、理分科的“小综合”。2003年高考举行的时间改在了每年6月,与往年相比复习时间少了一个月。此外,2003年还遇到了“非典”,在全社会防“非典”的背景下,复习也得不到保障。 吴豪的考场也在许昌高中,至今他清晰地记得进考场时,考生除了要被监考老师用探测仪进行全身检查外,还要用专用的测温仪器在眉心照一下。 “数学题难,也是当年高考的一大‘亮点’!”据他回忆,除了选择题外,后面的6道大题难倒了很多学生,即使是数学很好的学生考试成绩也非常不好。 21世纪10年代 报名填写志愿全部在网上 21岁的王志强,是许昌学院2011级的一名学生,2011年参加了高考。 “我家在禹州市张得乡,我的考场在禹州五高。”王志强说,现在的高考从报名到阅卷,再到填报志愿,都在网上进行。对于熟练了电脑操作的当代高中生来说,这算不上什么难题。 在考试之前的6月3日,学校就给考生们放了假。王志强在家休息几天后,返回学校准备考试。他的一名同学在禹州六高上学,而禹州五高和禹州六高仅一墙之隔,于是王志强便住在了同学的宿舍中。 试题并不难,但当时天气很闷热,加之心里紧张,王志强的思维一度有些混乱,好在迅速调整了过来。“高考考的不光是基础知识,更是心理素质!”王志强认为,他能够顺利进入大学,得益于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许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