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11日讯 郑州晚报报道: 今年10月29日,20多位“新移民”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正式公布。他们强烈建议“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这些家长已连续16次向教育部递交呼吁书和建议书。目前,他们已征集了5.1万名支持者的签名。此前的10月24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著名法学专家郭道晖等15名学者和社会人士,联名提请国务院和教育部,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 连日来,这一问题在网上持续引起众多网友的热议和争论。学者熊伟就此事发布的一条微博,10天来就被转发15300余次,评论和争议达9997条。 1 打工族家长起草“异地高考方案” 10月29日,20多位“新移民”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在京正式公布。 昨日,记者专门联系到北京新启蒙公民参与立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熊伟。 熊伟是这份民间提案的积极支持者,也是联名向国务院提请建议书的15位专家之一。 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份《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20多位家长代表在《方案》中疾声呼吁:子女随父母在工作居住地接受教育和参加高考。 《方案》建议:学生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学生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有专家提议6年)以上学籍的,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 熊伟介绍,这些家长已连续16次向教育部递交呼吁书和建议书。一位家长介绍,他们目前已征集了5.1万名支持者的签名。 家长们的诉求则得到国内多名知名学者的支持。今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著名法学专家郭道晖等15名学者及社会人士,联名提请国务院,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学者们建议,教育部应研究制定平等的招生方案,促使部属高校不断降低本省市考生的录取指标比例,最终完全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实行公正平等的大学招生与考试制度。 10月29日,就在《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的同时,国内12位专家学者专门对其展开讨论。众多专家大多对《方案》表示支持和力挺。 2 “新移民”家长:户籍壁垒让孩子的未来变成“人生赌博” 北京网友“丁香花”是这份《方案》的起草人之一。她说,亲身经历让她和很多家长切肤感受到:户籍壁垒让孩子的未来变成“人生赌博”。 “丁香花”户籍在山西省,但199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北京工作,已经近20年了。 她儿子今年14岁,从幼儿园直到初中毕业都在北京上学。儿子今年参加中招考试,“就在7月份我做了一次人生的赌博,赌的是我孩子的未来。” 如果不在山西参加中考,上高中就没有学籍。但如果把孩子独自送回去,就会缺失父母言传身教,缺失亲情和关怀。她害怕这会使孩子变成一个心灵孤独的人,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举家随孩子回山西,也不现实。在北京工作19年,工作、房子和社会关系都在这里,如果贸然回去,挣钱养家都成为问题。 而如果留在北京继续上高中,则很难取得学籍,且不能在京参加高考。北京和山西的高中,课本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高考试卷也不一样。在京上完高中再回山西参加高考,等于是拿孩子的前途去赌。 纠结了很长时间,“丁香花”决定还是让孩子留下。她走访了北京10多所中学,最终孩子被北京十一中录取了。 孩子总算有学上了,成绩也很好。但他依然是个黑户学生,无论在北京还是山西,都没有学籍,也很难在北京参加高考。 3 是争取公平教育权还是恶意抢夺城市教育资源? 连日来,家长们提出的上述方案和专家们的力挺,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 网友奚旭初10月31日便在四川新闻网上发表时评《异地高考方案:不屈不挠的“炮轰”终将轰开坚冰》。 他说: “异地高考”不只是高考资格的计较,其间蕴含的人文层面的觉醒与追求无疑更有深远的意义……日益高涨的“异地高考”之呼,其实质是反映了社会对按照和谐社会理念调整利益格局的追求。” 熊伟10月30日在微博上表达了对这一方案的支持后,一周多来,这条微博已被转发1.5万余次,评论截至昨晚达9997条。 很多网友在表示支持的同时,不少网友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强烈反对。熊伟粗略统计,仅11月9日一天,就有数百条反对意见。 网友“白家庄东里50号加油站”:外地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北京的接纳能力,连水都快喝不上了,对外地人的限制是北京持续发展的需要,过度竞争只会导致恶性竞争,受损的是所有人。 很多反对的网友并不讳言,他们是京沪等一线城市的“原住民”。 他们争论说:“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的提案,实质是非本地人士恶意抢占本地原本就很紧张的教育资源,是一种过分要求。 对此,熊伟反驳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于随迁子女来说,他们的家长长期生活在这些城市,在这里工作、消费和纳税。同样是纳税人,他们在同样为城市工作和付出时,就有充分理由要求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4 “异地高考”须构建利益新格局 熊伟表示,解决所在城市日益增加的教育资源紧张问题,也并非单纯地将“包袱”甩给地方政府。国家财政也要大力增加对城市“新移民”教育和社会福利的财政投入,对地方政府予以支持。 “随迁子女输入地参加高考”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还是利益之争。 问题的实质是一线大城市不愿意让利,不愿意让本市户籍孩子的高考名额让给中小城市,或者乡村的孩子。 这个利益争夺最剧烈的应该是北大、清华等全国著名的高校。众所周知,一线大城市本地户籍的考生,考入重点高校具有人为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是不公平的。 熊伟认为,全国重点高校的招生名额,应该根据全国各省市参加高考的人数、按固定的合理比例来平均分配。而像西藏、新疆、内蒙等地区,向他们可以予以照顾倾斜。 这样一来,允许“新移民”子女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考生名额是增加了,但录取名额也会按比例相应增加,这就不会产生“新移民”考生抢占本地户籍考生名额的矛盾。 5 “异地高考”实施会否引发新的“高考移民热”? 不少网友还担心,如果允许没有户籍的随迁子女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是否会引发新的“高考移民热”,从而导致新的不公? 熊伟分析说,这个问题也是可以杜绝的。因为允许随迁子女在所在城市高考,并不是说允许全国各地考生都无条件地到大城市高考。 家长和学者们的建议很清楚: 首先,这些考生要在所在城市持续就读4~6年,拥有4~6年不间断学籍。 第二点,这些考生家长应在所在城市持续工作、生活1~4年以上,并具有合法有效的工作和收入证明,如劳动合同、单位工作证明、工资发放依据、纳税证明、社保证明,租房合同(或房产证)、水电费收据等。 这两条限制条件,基本能将企图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为高考而移民大城市的人阻挡在外了。 同时,这些条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不断堵塞漏洞,只要坚持一个原则:保证城市的“新移民”和所有纳税人公平享有受教育和高考的权利。 6 争取“异地高考”,家长们还在路上 熊伟表示,他和很多学者都认为,家长们的这些诉求,是“曙光在前”的。 家长代表“丁香花”等人则历数了这些年他们不断努力的进程: 2009年5月,随迁子女家长章冬翠为争取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只身上访,学者胡星斗为此著文支持。 2010年7月,随迁子女家长们争取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第一次向教育部递交建议书,签名人数4000人。 2011年1月,家长签名人数突破5000人,向100多位人大代表寄送了呼吁书。 2011年3月,人大代表俞学文连续3次在人大会上提建议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2011年6月23日,深圳市随迁子女家长第一次去该市教委递交呼吁书。 2011年6月,上海市家长第一次向该市递交呼吁书。 2011年10月24日,张千帆等15位学者联名提请国务院和教育部,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户籍限制。 2011年10月27日,北京、深圳、上海三地家长向教育部递交建议材料和公民签名册,签名人数达52432人。 但据《新京报》10月31日报道,教育部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说: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何时能在学习地高考的问题,这需要调研,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来源:郑州晚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调查显示近四成高校毕业生欲报考公务员
·贵州69岁老翁在北大清华旁听博士生课程
·苏州明年起高考考场全部标准化
·清华大学今年给云南11个保送生推荐名额
·北大招办主任解读“校推”政策 十年后方见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