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这是几年前的事情,发生在我主持的题为“自我管理与自我领导”的工作坊上。一个学员刚刚听完第一个单元,就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来对我说:太有收获了!她自我介绍,说自己在国外MBA毕业,当时在国内某知名商学院担任部门主任,在该商学院也听了很多课。但是,她说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她听过的那些课都不解决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听了这一个单元,她认为已经找到了症结所在:没有管理好自己! 她所说的商学院课程不解决经理人的实际问题,并不让我特别惊讶。通过跟众多经理人的接触,加上以前在哈佛商学院学习时(以及后来自己在商学院工作时)的观察,我发现了这样一条“悖论”:商学院往往不教管理。对于经理人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关键的那些管理法则,商学院往往是不教的。因此,即使许多人读了MBA,其实并不懂得管理。 那么,商学院教什么?美国商学院教的绝大部分东西,属于“商”。虽然叫“工商管理硕士”(MBA),但是只侧重于“工商”,也就是MBA中的B,既忽略了“管理”的部分,也忽略了其中的“硕士”层面,即研究生教育所应该注重的对思想的塑造。中国很多商学院,则侧重于经济学。不管是侧重工商还是经济学,商学院至少忽视了对于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三大类内容。 第一类是任何组织中的管理者,不管是企业中的财务经理、销售经理、生产主管,还是医院的科室主任、大学里的系主任,都需要掌握的怎么管理人的内容。既包括怎么管理下级、团队,也包括怎么管理上级、平级,尤其关键的是怎么管理自己。 第二类是“组织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终极问题。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员工是资源还是人?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些问题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和经济学的逻辑,进入到哲学的范畴,商学院要么难以作答,要么给出错误的回答。然而并不只是哲学爱好者才需要思考这些问题。企业和管理者的行事方式,归根到底是由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所决定的。 第三类是领导力的问题。领导力同时具有上述两类问题的特征。一方面,每个组织管理者,不分行业和职能,在具体工作中都有发挥领导力的责任。另一方面,领导力跟认识自己、成为自己,以及组织的目的是什么这些终极问题密切相关。 那么,商学院为什么不教管理?在中国,首先是因为“无能”——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不懂管理。这听起来讽刺,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实情。商学院在中国是新生事物,经济学者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了商学院的主宰。而来自西方的经济学,传统上是把组织看做一个黑匣子,不关心也不懂得其中的管理问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创设几十年来,只有一个研究组织的经济学家获奖,就是赫伯特·西蒙,可以作为经济学者不关心管理的旁证。而曾经担任北京大学(微博)(微博)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的陆正飞,在评价当时的院长张维迎引发的多起风波时,说北大和其他高校的管理学院,管理问题往往是各个院系中最多的,管理水平也总是落后的,可以作为经济学者不懂得管理的旁证。 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无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为,可能是因为重学术、轻实用。美国的商学院,一直存在“经验知识”与“学术知识”这两条路线的斗争。早期的商学院,被认为学术性不强,于是美国商学院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大力发展学术知识。现在的商学院,又被认为矫枉过正,脱离实际太远,南加州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就持这样的观点。 然而,在终极问题上的不为,则更多是重市场、重实用造成的。举个例子,在2010年哈佛商学院第三届年度领导力论坛上,我和哈佛商学院的拉凯什·库拉纳教授以及即将就任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院长的莎莉·布劳恩特教授同组交流,讨论在商学院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布劳恩特说,关于商学院该怎么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还没有过很好的研究;而她很怀疑是否能改变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我对她的说法的解读:教价值观不够实用)。库拉纳则说,很难在商学院传授价值观,因为学生会说我们是顾客,我们交钱上商学院不是来学这个的。回到开头那个经理人的例子,为什么商学院不教她自我管理?因为学生很可能说,我们交钱上商学院不是为了学管理自己,而是为了学怎么管理别人的。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