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核心提示: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全国高校一律参加统一的考试招生,并严格规定了招生名额、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命题、阅卷、录取及调配等各项要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同时也是高考(微博)制度改革发展的转折点。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所制约,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在学习、探索中发展,在实践、创新中完善,高考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和成型的。 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保持高等教育的连续性,中央政府提出“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当时全国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实行单独招生,在那样的特殊情况下,各高校享有最大限度的招生自主权,体现了高校各自的办学特色,为迅速恢复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各校间招生不均衡的问题随之出现,成绩较好的学生被几所大学同时录取,致使各校新生报到率高低悬殊不一,条件优越的高校生源充盈,条件较差的高校生源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克服当时高校招生的混乱状态,方便考生参加考试,1950年5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指出:本年度高等学校招生,由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的联合或统一招生,并允许各校自行招生,招生名额由各大行政区负责审核。该规定在意向上促进了高校招生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由于当时制度的不稳定加之操作上的难度,本年度全国高校的招考方式仍各不相同,导致这一年的高考在探索徘徊中运行。
195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1951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明确继续沿用1950年的招生规定,强调争取实行全部或局部统一联合招生以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在这一政策的引导推动下,1951年统一招考的规模迅速扩大,全国200多所高校近70%参加了统一招生考试。这一年统一高考制度得到推广,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的预期目标。 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全国高校一律参加统一的考试招生,并严格规定了招生名额、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命题、阅卷、录取及调配等各项要求。国家与地方在考试决策上形成了一种制定与执行的关系,这种决策部门与职能部门的明确分工,为统一考试招生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开创了我国高校招考制度的新纪元。 1952年全国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循高考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为此后高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推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统一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随着当时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教学改革和面向工农开放,以及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高等教育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迅速发展,统一高考制度也相应得到了较好的运行。 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对党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重,1958年提出了高校招生考试应强调政治挂帅,提高政审标准,采取保送入学的办法。在此背景下,统一高考遭受厄运,被改回到各校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的老路,并加强了录取政审要求的严格性。大批工人、农民、工农干部和老干部、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被免试保送入学,导致新生质量严重下降。为了扭转这种状况,保证新生质量,1959年取消了免试保送上大学的做法,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对政审标准也及时作了纠正,统一高考继续实行。1961年到1963年,由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根据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高等教育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统一高考制度保持着正常运行。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虽然几经反复与波折,但总体上仍是在发展和完善中前行,自1952年延续到1965年。1966年5月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遭到严重的破坏,成为重灾区,统一高考制度被迫终止。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