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4岁半的南京女孩莎莎,在一档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失控大哭。视频传上互联网后,莎莎迅速蹿红,被网友称为“失控姐”。此后,莎莎凭借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的一再“失控”而维持高人气。莎莎的外婆事后披露,在录制一档节目时,节目组工作人员分两组对抗:一组负责逗莎莎哭,一组负责让她笑。 ■台湾一档综艺节目中,有个小胖男孩浓妆艳抹,穿着网袜和露背装,大跳女性性感舞蹈而一炮走红。很多观众表示,看到小孩子男扮女装扮性感,只是觉得滑稽可笑,并非发自内心的欣赏。 南京有“失控姐”,上海有“小周立波”,而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走红的12岁童星林妙可,近来则因参加活动时身着的礼服胸部隆起,而被质疑为早熟…… 越来越多的童星,成为荧屏前的看点。走到哪里,他们都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抑或令人发笑。但如此大众狂欢,却开始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倒吸一口冷气——我们是在审美,还是在审丑? 再过一周,就是“六一”儿童节。这个时间节点,不由让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心头一紧。站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大楼8层办公室的窗前,眼望着楼下花园里肆意嬉戏的少男少女们,孙云晓有一种困惑:为何孩子天真烂漫的原生态,在荧屏上越来越少见? 这座城市另一个角落,北京大学(微博)燕南园56号院,北大哲学系教授朱良志也与同事激烈地讨论着。早熟早慧的“小大人”充斥荧屏,一个个活泼的小天使被装扮成“小丑”,这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成人出了问题,抑或是当下社会价值体系混乱的一种呈现? 朱良志,兼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这位学者告诉记者,那些从电视选秀中走出的童星,一时间曾令他对“美”的定义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我们应该救救孩子!”两位学者研究的领域完全不同,却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