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没有刊号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再有价值也“没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自办期刊的生存环境,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反映了学术界功利化的风气和规则。 “学术氛围变得淡薄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东南大学(招生办)研究生学报》实习主编朱玮玮说。 另有一位学生主编抱怨说,受主管教师的影响太多,“有时领导一换,办刊思路就换”。 南开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主席龙蒙认为,总体而言,当前学术界的风气“一般”,特别是硕士研究生阶段,很多学生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读研。 作为本校研究生自办刊物的指导教师,吉林大学的辅导员周昕说,学生的投稿热情并不高。很多学校将硕士生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而且取消了毕业发表论文的门槛,在此情况下,许多同学把精力投入到实习和求职中,对学术研究缺乏热情。她与其他高校的同行交流时发现,由于稿源不足,一些刊物一度停刊。 为了开拓稿源,《南开法律评论》的编辑需要密切关注法学界人士的博客,借此寻找合适的约稿对象。他们还会到各大高校的BBS征集作者。创刊之初基本上以本校师生稿件为主,最新一期的校外来稿已经达到80%左右。总体而言,来稿只能“基本满足”这份一年出版一期的刊物。 “没有刊号,很多人认为即使能够发表,意义也不大。”龙蒙说。 根据调查情况,42.3%的刊物以高校研究生和学者为征稿、约稿对象,其中《南开法律评论》还面向全国的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征稿。38.5%的刊物主要面向本校研究生、学者征稿、约稿。还有19.1%的刊物以其他形式获得稿源,如复旦大学《新政治学》通过举行论坛,用论坛征稿补充稿源,南京大学(招生办)《物理人》面向校友征集作品。 据龙蒙推测,给学生自办学术刊物投稿的同学,一般出于两个考虑:这篇稿子不错,投给正规期刊可能还差点,先投给学生刊物探探情况;学生刊物不要版面费,有机会为何不试一试呢? 但是,由于教师晋级、学生评优普遍要看论文,论文发表在哪里和论文多寡都成了判断依据。在没有刊号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即使文章内容再有价值,也很难被算做“学术成果”。 《清华法律评论》是学生刊物中的佼佼者,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免费提供书号,每年出版一辑。不过,该刊主编王静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形容,自己和其他高校的同学一样,仿佛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学校的职称评审不承认《清华法律评论》上的文章是学术成果,这影响了它对教师中优质稿源的吸引力。学生们原本计划《清华法律评论》一年出版两辑,目前只能出一辑。 受制于刊号的学生期刊困惑于自己的身份。在本次调查中,70%以上的刊物以“扩大影响力”、“走向正规化”、“取得刊号或书号”等作为发展目标。学生自办刊物是否应努力争取刊号,成为全国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研讨会上的热门话题。当然这些学生主编们也明白,刊号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受访的26份刊物中,目前仅有5份独立取得或合作取得了刊号、书号。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