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热点评论 > 正文
浙大教授:不了解民族文化 是读书人耻辱
作者:北京晨报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时间:2011-03-01 12:13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专著有《陈亮评传》、《陈亮文粹》等,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演讲,最新出版的普及读物《传奇王阳明》深受读者好评。

  不了解民族文化,是读书人的耻辱

  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专访

  在近代史上,东乡平八郎是个显赫的名字,他创造了热兵器时代黄种人在海上打败西方人的先例,被尊为“东方纳尔逊”。当对马海战将他推向人生事业的最高峰时,他却令人意外地留下了一句:“一生拜服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令人感慨万分的是:在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上,如今知道他的人已经不多了,看过他著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能读懂的,凤毛麟角。

  不被继承的传统,就不再是传统,没有延续的骄傲,我们便无权骄傲。

  这,或者可以解释董平教授的讲座为什么如此受欢迎,从百家讲坛,到网络视频,太多的年轻人希望从中打捞起我们的根脉,它曾经被忘记,被漠视,然而,我们终于明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面对历史,我们应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读书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一种耻辱。”董平教授之呼,振聋发聩。

  不应忘却王阳明

  晨报:王阳明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何刚刚被关注?

  董平:不是刚刚被关注,从历史上看,明以后几乎所有读书人都知道王阳明,影响很大。但后来他被看成是唯心主义的代表,成了“错误路线”,所以没人再敢介绍、研究和传播他的学说,相关书籍也很少出版,这让人们有了陌生感,重新关注王阳明,这是多元化发展的结果,像他这样的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理应受到关注。

  晨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日本主流观念对中国文化一度非常蔑视,可东乡平八郎为什么会“一生拜服王阳明”呢?

  董平:这与王阳明学说的特质有关,他倡导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对推动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作用。此外,当时日本亦有“明以后无中国”的观念,其实这个看法不对,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历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割裂开来。

  王阳明与朱熹并不对立

  晨报: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理学一家独大,王阳明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

  董平: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王阳明与朱熹在学理上并不对立,他们理论的目标完全一致,都是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学说系统、道德系统,从而让人心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只是两者方法不同,朱熹强调格物,而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这就像从北京到杭州,你可以坐火车去,也可以坐飞机去,这没什么冲突。

  晨报:似乎理学至明代,突然被妖魔化了?

  董平:关键是元以后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在宋代朱熹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曾当成伪学被禁,但后来《四书集注》等成了科举的主要内容,理学变成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走向简化和僵化。王阳明少年时代格竹子遭遇挫折,其实他误读了朱熹的本意,但这个经历启发他去重新思考,最终得出了“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观点,事实上,王阳明熟读朱熹的作品,他是直接切入圣人心态去与朱熹对话。

  “心学”对今人仍有启迪

  晨报:自“五四运动”后,儒学饱受批评,认为是造成中国落后的关键原因,今天重读王阳明,意义何在?

  董平:从历史上看,儒学是发展的,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儒学,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各不相同,事实上,孟子、董仲舒、朱熹的儒学也都不一样同样,也无统一的阳明学,很难笼统地去指摘它有什么缺陷。阳明学不是科学,它是价值标准的立足点。

  晨报:在科学解释一切的大背景下,我们是否依然需要心学这个视角呢?

  董平:当然需要。因为价值并不只有一种形态,人的存在首先是物质,但物质存在不是人的存在的唯一方式。在今天的社会中,良知、知行合一等仍能给人以启迪。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物质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人心失衡、道德环境污染等问题,令人担忧。必须有一种力量来照管、托付我们的心灵,这不是要回到传统价值中去,而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活。在一个物质昌明的时代,相信科学没问题,但要看到科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像三聚氰胺,科学不会告诉你该不该放,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不论时代如何变动,人以什么观念去生活,都是重要的,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提倡国学不能靠背书

  晨报:科学是祛魅,而回到价值立场上,是不是在附魅呢?

  董平:价值不是附魅,而是看到世界更多的形态。就像一朵花,对我们来说,它的价值在于它的美丽,而不是一堆碳原子的组合。科学可以洞达事物的本质,但人是有情义的,我们还可以通过情感与万物打交道,这是意义的自我赋予,事实是,我们不可能脱离它而独自生存。

  晨报: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学,希望以此解决现代生活所面临的意义消解问题,但究竟该如何去做?

  董平:提倡国学,有客观因素:首先,我们的文化传统正走在中断的路上,第二,物质进步后,更需要价值来支撑;第三,国家强大了,需要在精神层面走向世界。所以我不反对一般意义上提倡国学,但那些很狭隘的主张没必要,小孩子也没必要去背传统典籍,人不能脱离时代而生存,现代人当然要以学习现代知识为主。但作为读书人,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一种耻辱。

  晨报:我们曾批判国学很多年,今天又说要复兴,学国学究竟有什么用呢?

  董平:有什么用?效果立竿见影,今天我们每所大学都不缺乏大楼,可偏偏缺大师,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科技部:人才评价不与论文和经费数量过度挂钩  ·教育不公阻碍穷二代向上流动 致贫者愈贫  ·郑州教育局要求老师布置作业前自己先做一遍  ·动辄成千上万 高额学费未必换来高质量教学  ·考生家长要求清华须认真回应“破格录取”质疑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