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孩子把我的心都带走了” 大家都知道“留守儿童”,眼下有不少留学生家长自称“留守家长”。孩子不在身边,家里不再热闹,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心理落差极大。 “真是不容易啊。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把我的心都带走了。”网友“笨熊”深有感叹。“笨熊”是一名留学生的母亲,女儿2007年去美国留学。面对孩子走后如何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许多留守家长们事先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一段相当漫长的情绪波动期里不知所措。 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笨熊”组建了两个QQ群,召集一帮留学生家长加入,大家一起网聊感受、交流信息。最近,有位留学生家长在群里诉苦说:“真的非常想念孩子。孩子出国后,我整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这是留学生家长们的普遍心声。 全家的“中心”突然没了,“笨熊”和丈夫又回到了久远的二人世界,她戏称自己家是“空巢家庭”。 对家长而言,比时空阻隔更可怕的,是父子、母子间亲情有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出国留学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余女士曾是湖北某市的区长,也算得上是女强人,可因儿子留学而带来的母子关系紧张,让她深感烦恼。 为了让儿子出国留学,余女士和丈夫付出了很多。2000年,儿子高考(微博)成绩不尽如人意,只考上了湖北的一所普通高校。当时,送子女出国留学的风潮方兴未艾,余女士也动了心。 丈夫是当地国企的一名普通员工,两口子都拿死工资,一口气拿出几十万元学费、生活费,实在不容易。儿子赴德留学,余女士一家经济压力大,为了补贴家用,她竟然在退休后和丈夫一起南下广州,找了一家房产中介打工。从区长到中介,余女士的心理落差有多大可想而知。 后来儿子学成归国了,但余女士伤心地发现,曾经亲密无间的母子俩竟然越走越远了,几乎没有了共同语言。 父母在中国,子女在异国,“孤独”,是天各一方的家人们共同的苦恼,网络,则是他们摆脱孤独的“救命稻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家长以前连QQ和MSN的账号都没有,子女出国后,却一夜之间成了不折不扣的“网虫”,一有空就上网跟子女聊天。因为时差的关系,家长们有时甚至为了顺应子女的作息规律大半夜也不睡觉,坚持聊天。 然而,不少家长发现,子女跟他们网聊的兴致越来越淡,有时甚至只是随便应付他们,很难交心。 锻炼能力和“被留学” 2005年,19岁的广州女孩关静仪高中毕业后赴英留学,在那里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关静仪算得上是“富二代”,出国前,她的学习成绩就很不错,当年参加高考,她同时收到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来自英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送她出国留学,锻炼自理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考虑之一。临走前,父母一次性给了她80万元人民币:“这是你四年留学的所有费用,自己规划如何使用,不够自己解决。” 关静仪算了一下:一年的学费8000英镑;房屋月租450英镑,每月的生活开销大约1000英镑。为了避免有朝一日“无米下锅”,她用闲置资金购买了一种回报稳妥的理财产品。谈及当年的理财初体验,关静仪颇为得意,“英国的果蔬很贵,我和室友就在院子里自己种。” 几年下来,关静仪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父母安排她去新加坡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却被关静仪拒绝了。“我不希望靠父母的关系找工作。”目前,关静仪在广州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启德教育”担任顾问,用亲身经验为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提供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的留学生都像关静仪这样富有主见、独立性强。留学日本的广东姑娘陈寒便向本报记者透露了一个负面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被留学”的孩子问题多多。 陈寒说:“在日本,留学生不打工很难融入日本社会,甚至难以跟中国留学生打成一片。”她曾有个来自杭州的“富二代”室友,学习不好,日语也差,找工作时雇主也不愿录用她。可是,她并不努力学习日语,天天游手好闲,大手大脚地花钱。 事实上,这位“富二代”留学生压根儿就不想留学,她是在父母的安排下“被逼无奈”才去日本的,学习动力毫无。她时常在中国留学生中间自鸣得意地说:“反正我家有钱养得起我。” |
[发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