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禾祥西路和角滨路附近,有一家服装店的店名很奇怪,叫做“很多人的店”。店如其名,“很多人的店”的投资人有20位,而且这20人互不认识。这是我市首家靠“网络募资”起家的小店。 在人人都说融资难的时代,店主就靠着一则网帖,募到十几万元的资金。 两周找到20个投资人 小白是南京人,今年25岁,2月份才来厦门。4月的一天,小白心情不好,不想上班了。一时兴起,她就盘算着要开一家服装店。 于是,她在豆瓣网上发帖筹集资金,帖子很简单:“我想征集30个人,每人3000块起,在厦门开店。达到10w就不征集了,有人愿意参与不?预想以服装为主(因为要生存,而且有货源),兼卖咖啡和奶茶。”不足100字。但这个看起来不靠谱的帖子,竟引来159人回帖。 “后来觉得30个人太多。”小白改了募集方式,把投资人数缩减为20人,3000元起投资,4万元封顶。 仅过两个星期,20个投资人就找齐,十几万资金也到位,店也在禾祥西路附近开起来。这20个人中,有飞行员,有国企职员,也有大学生,他们互不相识,连协议合同都没签。 仅一个股东到过现场 “要是靠我投资,想开个服装店,也是没问题的。”小白说,不过靠大家的力量开店,比较有意思。 小白说,网上募资时,她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觉得小白是在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胆子很大;有人想靠“很多人的店”发财,要求每年回报不低于50%;也有人怕小白是骗子,让她把身份证号发过去。但更多投资者根本没什么要求。有一个清华大学学生投了5000元,还附了一句话“一切以小白的想法为准,我没意见。”他说,之所以投资,就是为了体验盲目信任的感觉。 小白建了一个股东QQ群,20个股东都在里面。开张两个月,只有一个投资人从外地来厦门看了看“很多人的店”。 规避“非法集资” 小白说,她在豆瓣网发帖时讲清楚,所有参与人都算股东,以后经营得好,可以注册公司。所有股东每年都按投入比例,来分配净利润的70%。 找店面,装修,进货,都由小白负责,所以剩下的30%就归小白。如果经营不善,投资全部亏掉的话,这笔募资就告失败,大家承担有限责任。 以上的约定,所有的投资人都同意。只不过,由于开业时间不长,到现在,还没有盈利可用来分配。 有时,小白也担心别人说,她这种做法属于“非法集资”。不过,她看过非法集资的定义,有一条是说“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支付高额收益”。小白说,光这一条,她们就不算“非法集资”,“我们的店是亏光了拉倒”。 小白说,以后“很多人的店”想在每个投资人所在城市开一家分店。 链接 “网络募资”已有模仿者 据小白透露,她曾在豆瓣网上看到一个“很多人的旅馆”的募资计划,也是在厦门,想募资10万元,不过,这个计划失败了。原因是发起人没有坚持下去,改找亲友借钱投资。 网络募资“打擦边球” 厦门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屈文洲:如果把小白的店面看成一个有限公司,募集资金,本身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不过,20个投资人成了股东,一旦出现债权债务问题,就要以个人名义打官司。另外,个人募集资金,应该是私募性质。如果通过网络载体,就有点像公募。总之,网络募资有点“打擦边球”。(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