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版制图 李鹏 我国的学校教育让越来越多国人感到不满意,而新兴的私塾、家庭学校与网络教育闯进了人们的视野,不少人已蠢蠢欲动甚或开始小试牛刀,想要“颠覆”传统的学校教育方法“自立门派”。这些新兴的教育方法是否具有普及性?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到底有多大?教育学者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校教育之痛 “现在的小学教育太乱,我儿子的学校,明明书本、练习册上有题,非要让家长原封不动再抄一遍。” “为什么?难道是为了让孩子隔一段时间再做一遍题?” “老师的命令,不问为什么,也没为什么。作业只写在抄的纸上,练习册就白买了,也就起个样本的作用。” “家长都不反映吗?” “反映也没用,全校如此。估计这是他们对‘家长与学校互动’的理解吧。” “您孩子念的是什么学校?” “公立学校,河北省滦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大家都认为这所小学优秀,拼命往里挤,一个年级8个班,一个班有60个人,就这样,辖区内很多孩子想进都困难。其实,每天抄题目就罢了,我最反对的是‘读经’。学校要求孩子背《弟子规》,孩子根本不懂其中意思啊。” “现在小学增加了《弟子规》的学习?” “嗯,他们还好,《弟子规》以课文的形式出现在语文课本中,作为课余时间的学习内容。但不同学校情况不同,我到我们县一个私立学校去过,那里专门发了一本小册子,天天背诵《弟子规》,孩子都傻了。” “那考试会考这些内容吗?” “应该不考吧,还没出现过。” “整天看孩子花费大量时间背这些不懂也不考的内容,家长没意见吗?” “没办法……” 这是新金融记者与三年级学生家长姜先生的对话,听起来有些滑稽,透露出的却不只是姜先生的无奈。抛开他所持观点的对错,在他的字里行间,分明可以读出对于现在学校教育的不满,而有这种不满的,不止他一个。 去年年底,被媒体曝光的关于上海作家叶开之女写孔明算错,诸葛亮才是标准答案的“对抗语文”报道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这也将国人对现行教育的讨论推向高潮,其中对于国内学校教育的质疑声一片,家长们开始采取各种方法来挽救孩子的教育。 冲击指数 新兴教育之一:国学私塾 由于一些家长对学校教材在国学教育方面的欠缺有所不满,一轮“国学热”席卷全国,各样的国学书籍热销,以国学教育至上的民间私塾也相继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的讨论声中,支持的声音略胜于反对者的声音。 不论目前学校里增加的古代文学著作的学习内容是否与人们对于现行教材的不满有关,多学习、背诵一些经典并非坏事。但如果一味追求古代私塾式教育,教材中充斥着大量古书内容,学习变成了摇头晃脑、满嘴之乎者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也未必适合现在社会环境的需要。 “如果教科书根本不被看作一锤定音的权威,如果课堂中的老师有独立见解,又有旁征博引的学问,如果我们的考试制度不强迫老师和学生把教科书当《圣经》,我们需要那么担心教科书的问题吗?”中国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在一篇讨论德国教育的文章中这样写到。在她看来,教育的心态、制度和开放式教学方法比教科书更重要。 灌输性教育不及实践性教育,教育思路的变革远比形式上的创新来得更有效,而现在多数的私塾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也未能摆脱俗套,只改变教材并不能“拯救”孩子。但私塾教育也有其优点,它如同小班教学,不会出现一个班60人的“壮观”场面,对实现因材施教颇为有利,但这种贵族化的产物,并不能满足大多数普通人的要求。 博古通今没错,私塾教育如果狭隘地“博古”却可能造成学生“营养不良”。“我个人总觉得‘国学’这个词面目可疑,到底什么叫‘国学’?以前的一些国学大师常精通多国文字,熟知各种文化,这样有比较才有鉴别。相比现在的教育,我觉得应该打破狭隘的民族自豪感,不要总觉得外面的东西‘老祖宗’都有。看看不同文化对于同一个问题相同或者不同的视角,通过这种比较鉴别,才能树立起一种靠得住的文化自信。比如陈寅恪,若不是对于印欧语系、藏缅语系等都颇有研究,又何来自信,去谈论自立一个考试体系呢?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为了国学而国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觉得既可惜了丰富的资源,也耽误了远大的视野,结果没准是夜郎自大的国学,会弄出‘非驴非马,穿凿附会之混沌怪物’来。”美国俄克拉何马基督大学的方伯林说。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