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热点关注 > 正文
河北农大26同学15年写信汇钱资助病逝同学父母
作者:新京报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1-04-10 10:34
 

河北农大园艺系果树93(01)班学生,上学时承诺资助病逝同学父母,26名同学15年写信汇钱

全班同学:

15年前的承诺无期限

对话动机

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学生李宝元病逝,此前他哥因同样的病去世,靠种地为生的李维贺夫妇成了“绝后户”,还欠下七万块钱的债。当年12月22日,“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给李维贺寄出一封信。信中称, “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承担,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这封信成为“班级承诺”。15年来,93(01)班全体26名毕业生每到过年都给李维贺汇款。至今保存下来的有56封信,15张汇款单。

4月7日,河北省文明办、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共青团河北省委倡议,学习河北农大园艺系果树93(01)班毕业生先进事迹。

●对话人物:李维贺,河北承德市板城镇乌龙矶村人,两个儿子因患扩张性心肌病相继去世。15年间,他受到儿子生前26名同学汇钱资助。

丧子父亲 我不是绝后户了

“俩儿子没了,成绝后户”

新京报:宝元病逝时,家里情况怎么样?

李维贺:宝元和他哥哥都得这病没的,为给他俩治病,亲朋好友、哥儿兄弟、邻居凡是能开口借的都借了。结果俩人的命还没保住,财去人空。

宝元咽气时,他妈偷偷服了一把安眠药,喂小米汤都不知道咽。到第九天醒来昏昏沉沉,说话颠三倒四。

新京报:那时挺难熬吧。

李维贺:可不就是。家里的烟火在农村来说已经断了,不冒烟了。他哥俩一没了,就是绝后户,没了依靠。给他们看病欠七万块钱的债,压得喘不过气儿。心里就像刀子扎的,感觉天塌下来了,一秒一秒熬。

新京报:第一次接到宝元同学们的信是什么时候?

李维贺:1996年12月底,他们是12月22日寄出的。那天挺冷。邮局把信送到村政府(村委会),村政府通知我去取信。

新京报:意外吗?

李维贺:我没想到,信上同学会说要代替宝元照顾我们的生活。

新京报:当时相信吗?

李维贺:我自己亲生儿子不管我了,离我而去了。我不相信,想着他们那是安慰我。

头一回我不相信,第二回我不相信,第三回第四回,年年给我邮信,给我汇款,哪能不相信?

“我有26个儿女”

新京报:这些年,同学们都什么时候寄钱?

李维贺:每年过了腊月二十的时候,到年根了,我都会收到汇款单。开始一两百,这些年多了,三五百。信上说让我们去买点好吃的,保重身体。

新京报:同学们一共寄了多少钱?

李维贺:这个没算过。现在留下来的是15张汇款单,有的同学钱跟着信一起寄来的。2007年,他们毕业十周年,还从聚会经费中拿出了1000元寄给我。

新京报:看到这些信和汇款单,是不是就想起儿子?

李维贺:开始看到信儿就想到宝元了,要是他在多好。老伴每次听我念信,都插上门大哭一场,现在好多了。

新京报:盼着来信吗

李维贺:嘴里我不说,到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到村政府(村委会)瞅瞅,来信没有?有了我就取走,没有我再默默地等着。

不是着急。我觉得他们都挺忙,我早拿回去我早给他们回信,让他们放心。

新京报:村里人知道同学们给你写信汇款吗?

李维贺:他们看我取钱,问我谁的,我就说谁谁谁,宝元的同学,可把他们羡慕坏了。他们都说,打宝元走都啥时候了,到了点儿还汇款。我现在,有26个儿女,不是绝后户了。

新京报:这些钱怎么花?

李维贺:赶上就还债。有时也存着,开了春就买点种子、化肥。

“孩子们支持,我好好活”

新京报:15年,除了少数同学来家看望,大多数同学都是来信和电话,想他们吗?

李维贺:想。我家里还放着树启(李宝元同学)寄来的婚照,就跟自己孩子一样。我就想还完债,去看看他们。

新京报:债怎么还上的?

李维贺:除了种地外,我在缝纫厂、石板厂、物流公司,好多地方打工。老伴儿在缝纫厂给人扫地。但凡借给我钱的人,借一块我还一块,借两块我还两块。今年还不上,我明年还,明年还不上的后年还。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在我身后,有这么一帮孩子支持我,安慰我,我得好好活着。

新京报:见到他们变化大吗?

李维贺:毕业这么多年,都干得挺好,有的都当了官。我感觉身后的人都是顶梁柱,立起来了,我有依靠了。

新京报:债还完了,同学们希望你们老两口别打工了。

李维贺:孩子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有经济负担。孩子们为我好,但我得有自力更生的精神,能劳动多少就劳动多少。

●对话人物:李宝元所在班级同学,杜彦敏(班长),现在河北省林业局工作。牛树启,现在保定市公共事业管理局工作。侯英武,现在保定顺平县政协工作。

26名同学 在世一天管一天

“不是年少头脑发热”

新京报:宝元病逝前,有没有嘱托你们照顾父母?

杜彦敏:我们到医院看他,感觉他对生活无限留念,对父母深深地牵挂。他不想走。他走了,父母怎么办?虽然他没有说,我看他眼神,有那意思。

牛树启:我跟宝元一个宿舍,他曾跟我聊过,大学毕业后要孝敬父母,爹妈挺不容易的。得病后宝元和我说,他哥哥就是这个病没的。他心理压力很大。

新京报:为什么以班级名义给李大爷写那封信?

杜彦敏:宝元病逝以后,李大爷写信告诉我们宝元没了。全班26名同学都很难过,我们想代替宝元照顾大爷大娘。我作为班长起草的那封信,是给李大爷的回信。

新京报:那时候你们还没毕业,说要照顾宝元的父母,是年轻义气吗?

牛树启:是我们真实的想法,不是年少头脑发热。

侯英武:为了给宝元治病,他家债台高筑。大家都觉得,没人管,他们就没法儿过。

新京报:毕业前,全班为照顾宝元的父母专门讨论过?

杜彦敏:1997年6月,我们都要毕业,各奔东西,再聚就难了。班里少了一个人,咋办?一次聚会上,牛树启说,“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然后把宝元父亲的姓名、通信地址和邮编写到黑板上。

新京报:全班同学什么反应?

杜彦敏:大家想起宝元很难过,都沉默了,把李大爷的地址抄下来了,那是一种默认。

“这不是献爱心”

新京报:第一次给李大爷寄了多少钱?

侯英武:我刚毕业,拿到第一笔工资300元,给宝元父母寄了100元。我们班赵高峰发了300元,全部寄去了。

新京报:同学们有没有分工,谁每年寄多少钱?

杜彦敏:这个没有,也没有任何强制性。毕业后同学们有的在保定、有的在承德、有的在石家庄,各自寄各自的。有的同学中间两年家境不好没寄钱,但没忘记大爷大娘,也给去信。同学间聚会通电话,每次都会提起宝元父母。

新京报:有没有遇到困难?想过放弃?

牛树启:从来没有。我们写第一封信就觉得大爷大娘已经是我们的父母了。从没想过把两个老人丢下不管。

侯英武:我刚结婚那会儿也要买房贷款,挤着多少给李大爷寄点儿。寄多寄少,李大爷不会嫌弃。

新京报:家里人支持吗?

侯英武:都很支持,对孩子无形中也是很好的教育。

杜彦敏:到了年底,家里老人还催着寄呢。他们说,你们对别的老人都能这样,对自己的老人也不会错。

新京报:人们觉得你们帮助李大爷是做好事,献爱心。

杜彦敏:这不是献爱心。我们和李大爷就像一家人,所做的事都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加工,也不想渲染。

“他也惦记我们”

新京报:李大爷说这些年你们给了他很大帮助。

侯英武: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只是我们帮助他,他也惦记我们。常写信关心我们的近况。有一次,李大爷还给赵高峰寄了100斤大米。李大爷把我们这些人整个放在心里,我们就更割舍不了了。

新京报:李大爷对你们有要求吗?

侯英武:李大爷从来不对我们提什么物质要求。

牛树启:要说要求,李大爷就希望我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身体好好的,家庭和睦,工作有所成就。

新京报:以后照顾李大爷有什么打算吗?

杜彦敏:04年05年以后大多都是打电话了。我们还是希望继续写信。电话挂了就没了,信在那,李大爷想我们了,还能拾起来看看。

牛树启:同学们现在条件都好了,大爷大娘要是不干活儿了,就别干了。他们在世一天,我们管一天。15年前的承诺没有期限。

大爷,大娘:

你们好!宝元去世的消息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请二老不要太过于伤心。我们虽然不在你们身边,但却永远不会忘记二老。我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二老能尽快恢复健康。宝元虽然去了,但我们仍在,二老以后的生活费用将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明年就毕业了,宝元没有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完成。您二老一定要坚强起来,好好地活着,才对得起宝元和大家。

祝大爷大娘身体健康!

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

1996年12月22日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周亦楣 河北保定报道

作者:周亦楣 河北保定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邵阳副县长因沉船事故免职 家属公布遇难11人名单  ·舟曲学生受基金会承诺捐助4年 款项1年即停  ·幼师工资不如保姆难留人 公办民办月收入差四千  ·卫生部发布儿童跌倒干预指南 要求学校每月检查  ·媒体关注乡村代课教师 没有名分前途暗淡(组图)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