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热点七:生态问题的人文反思和中国关注 入选理由:生态哲学、生态人文研究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学术话题,并且拓展为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城市学等多学科的分支研究或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2010年,学术界对生态问题进行哲学反思以及以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进行探究超过了以往:第一,先后在北京、贵州、山东、江苏等省市举办了多场有广泛影响的生态文明论坛或学术研讨会。第二,生态哲学、生态人文研究硕果累累:首先,涉及的人物研究、流派研究、比较研究、思想史梳理、核心概念争辩、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深掘等进路都有新的成果。其次,长期相对偏弱的生态美学得到明显加强。这既反映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中进行了生态美学专题研讨,也反映在国内学术界就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和对象、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生态美学的元问题等重大焦点问题形成许多共识。再次,以生态文明、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研究为主题,囊括主要内涵、基本关系、思想溯源、现实问题及解决思路的整合性、框架性体系研究得到强化,其重要性得以凸显。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人文研究将会迎来更大挑战。 相关链接:①余谋昌:《生态文明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②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③张锐:《生态伦理学的若干前沿问题》,载《人民日报》,2010-01-15;④陈志尚:《论生态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载《北京大学学报》,2010(1);⑤杨通进:《探寻重新理解自然的哲学框架——当代西方环境哲学研究概况》,载《世界哲学》,2010(4);⑥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载《学术月刊》,2010(7)。 热点八: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之关系 入选理由:2010年是恩格斯诞辰190周年,学术界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研讨活动。其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关系问题成为系列研讨活动的热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摆脱以往单纯从意识形态角度批判西方马克思学所持的“马恩对立论”立场,着重从学术角度梳理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关系。二是从方法论角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三是从文本个案解读入手,具体地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异同;或者从特定的专题入手,深入辨析他们在相同问题上的观点分歧。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学术界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的理解突破了简单化和概念化的藩篱,朝着学术化和精细化的方向扎实推进。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同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理解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建构,同对苏联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等密切相关的问题。鉴于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和解释史上的重要地位,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极大地影响着后人的理解,因此,这一问题的研究既有助于回归马克思哲学“原本”的理解,也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的深入研究。 相关链接:①魏小萍:《探求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②杨学功:《超越哲学同质性神化——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③梁树发:《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方法辨析》,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2);④何丽野:《从文本考证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的思想——与魏小萍研究员商榷》,载《哲学动态》2010(10)。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