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科教政策 > 正文
吴启迪:建设绿色高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作者:杨靖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0-11-25 10:11

建设绿色校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 

  【核心提示】

  建设绿色校园 ,大学要把绿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绿色理念引领科学研究方向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建立绿色校园建设一把手负责制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绿色校园,大学尤其要注重营造大学绿色人文环境,倡导绿色的大学精神。大学应该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地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德行操手为己任。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但中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对自身的要求一贯非常严格。希望通过建设绿色校园,搭建绿色教育和科研的国际交流平台,帮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努力。

  “节能环保是公民的责任,节约是现代人的一种教养”

  以绿色大学校园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绿色教育,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把绿色精神孕育和绿色技术研发的社会重心前移,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夯实基础,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战略,并且明确指出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最近,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明确,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以看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业已成为加速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以绿色大学校园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绿色教育,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把绿色精神孕育和绿色技术研发的社会重心前移,势必会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夯实基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就建设绿色校园的话题,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创建绿色“试验田”,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科技日报:“十二五”期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建设绿色校园体现出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吴启迪: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我国环境、能源、资源、生态等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是新时期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需要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绿色校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培养广大师生的绿色观念和思维,通过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等措施,加快建设绿色校园。

  建设绿色校园,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抓手之一。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骨干和主力军,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加强对大学生绿色理念的教育,培养他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绿色“试验田”。大学拥有大量的高端科研人才和先进科研设施,是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社会应用天然的“辐射源”,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辐射、引领效果显著。

  科技日报:绿色校园建设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吴启迪:大学肩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任务,是为全社会培养合格和负责任的公民的地方。大学的教育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出绿色理念,同时以绿色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契机,鼓励产学研结合,推动节能环保技术的校园研发和应用,加快科研成果在冶金、化工、建筑等高污染或高排放生产领域的推广,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支撑。

 营造大学绿色人文环境

  科技日报:建设绿色校园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举措之一,大学应该从哪几个具体方面着手建设绿色校园?

  吴启迪:去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所倡导的绿色环保、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绿色理念,应该在大学建设实践中充分体现,大学应该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行者。

  建设绿色校园,大学要把绿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绿色理念引领科学研究方向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建立绿色校园建设一把手负责制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大学要对校园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建筑节能提出要求,要重视校园生态环境保护,对污染环境的垃圾、污水进行及时处理与回收,提高校园资源的利用率,提倡“零排放”。其次,大学要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风尚。通过课程改造,把绿色观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节约用水、用电等,帮助学生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培养有良好素养的高端人才;第三,大学要积极推广节能、节水、节耗材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校园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技术成果产业化,让绿色技术快步走出大学校园,为加速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第四,大学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绿色校园的建设和管理,明确绿色校园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而不能局限于分管后勤副校长工作范畴。真正做到绿色校园建设机制的常态化,使大学校园建设成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模范社区。

  目前,全国范围内以建设绿色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探索与实践方兴未艾。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业已提出了创建“绿色大学”的规划纲要,并在高层次的“绿色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绿色科技”研究等方面加以实施,特别是近几年在校园建筑设施的节能设计方面狠下了功夫,充分考虑了建筑材料、结构、设备的节能环保性,成效显著。2007年我国十多所“985”高校还发表了共同宣言,倡议建设绿色校园。

  科技日报:由此看来,建设绿色校园需要绿色理念引领校园基础实施建设、高端人才培养、科研方向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

  吴启迪:建设绿色校园,大学尤其要注重营造大学绿色人文环境,倡导绿色的大学精神。大学应该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地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德行操手为己任。要在大学生心目中牢固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充分认识到节能环保是公民的责任,节约是现代人的一种教养。培养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价值观,营造绿色的校园环境是大学领导必须抓的一件大事。

  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科技日报:加快推动绿色校园建设,有哪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吴启迪:2009年12月,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于今年4月1日正式生效。《可再生能源法》适时颁布实施,作为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制保障,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更体现出国家和人民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坚定决心。目前正是大力研发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加快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加快推进建设绿色校园的探索和实践。

  加快推动绿色校园建设,需要建立大学联动机制,充分开展大学间的国际交流。一直在倡导绿色校园建设的美国耶鲁大学,在教育和研究等方面的绿色理念、模式和经验值得借鉴。目前,在耶鲁大学雷文校长等人的倡导下,美国和欧洲等地的很多所著名大学联合成立了绿色大学联盟,共同推动绿色校园建设行动的广泛开展。组建绿色大学联盟,为大学绿色教育和科技开发搭建平台,通过学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广泛交流,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大学各自的比较优势,彰显出大学在引领全球绿色环保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绿色校园建设,势必还需要建立绿色校园监督评测机制。大学教学课程设置,课题研究方向,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是绿色校园建设的基本要素构成,应该围绕大学绿色教育、科研和校园设施建设等,加强绿色评估和绩效考核,促进绿色校园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但中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对自身的要求一贯非常严格。希望通过建设绿色校园,搭建绿色教育和科研的国际交流平台,帮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努力。(本报记者 杨靖)

  【相关链接】

  绿色科研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的“尺子”

  科技其实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冲突的不断升级。可持续发展科技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双赢的科学技术,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消除或减小其负面效应,这就需要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尺度。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科技的根本目的在于努力减少或减轻科技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高校的科研活动及管理中,要改变只看重科研成果的层次,轻视科研成果产生和运用全过程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特征的倾向。还要使科技创新追求的目标从单一的经济效益目标过渡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

  可持续发展科研应在社会和自然之间建立友好的桥梁,在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同时,促进人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沿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又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物质条件和生态空间,为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越来越成熟、完备的科技支持。

  ——摘编自吴启迪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dongdong]
  相关阅读:  ·福建八所高校组建教育联盟 推行名师共享  ·江苏构建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终身教育体系  ·生源持续下降将驱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  ·教育部通报典型涉考案件 提醒防诈骗诚信考试  ·辽宁为万余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