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
部分
|
章
|
2011年
|
2012年
|
心理学导论
|
一、心理学概述
|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
无变化
|
|
|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1 观察法
2 实验法
3测验法
4 调查法
5 个案法
|
无变化
|
|
|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3 行为主义心理学
4 格式塔心理学
5 精神分析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7 认知心理学
|
无变化
|
|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
1 神经元
2 突触
3 周围神经及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
无变化
|
|
|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
1 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2 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3 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4 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
无变化
|
|
|
(三)脑机能学说
|
1 定位说
2 整体说
3 机能系统说
4 机能模块说
|
无变化
|
|
三、意识和注意
|
(一)意识与无意识
|
1 意识的含义
2 意识的种类
3意识的功能
4 睡眠与梦
|
无变化
|
|
|
(二)注意概述
|
1 注意的含义
2 注意的功能
3 注意的种类
|
无变化
|
|
|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
1注意的生理机制
2注意的外部表现
|
无变化
|
|
|
(四)注意的品质
|
1注意广度
2 注意稳定性
3 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
无变化
|
|
|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
1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2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
无变化
|
|
四、感觉
|
(一)感觉概述
|
1 感觉的含义
2 感觉的种类
3 感觉测量
4 感觉现象
|
无变化
|
|
|
(二)视觉
|
1 视觉的含义
2 视觉现象
3视觉的生理基础
4 视觉理论
|
无变化
|
|
|
(三)听觉
|
1 听觉的含义
2 听觉现象
3 听觉的生理基础
4听觉理论
|
无变化
|
|
|
(四)其他感觉
|
|
无变化
|
|
五、知觉
|
(一)知觉概述
|
1 知觉的含义
2 知觉的组织原则
|
无变化
|
|
|
(二)知觉的特性
|
1 知觉理解性
2 知觉整体性
3 知觉选择性
4 知觉恒常性
|
无变化
|
|
|
(三)空间知觉
|
1 形状知觉
2 大小知觉
3 深度知觉
4 方位知觉
|
无变化
|
|
|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
1时间知觉
2 运动知觉
|
无变化
|
|
|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
1 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
2 模式识别理论
|
无变化
|
|
|
(六)错觉
|
1 错觉的含义
2 错觉的种类
3 错觉产生的原因
|
无变化
|
|
六、记忆
|
(一)记忆概述
|
1 记忆的含义
2 记忆的过程
3 记忆的种类
4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
无变化
|
|
|
(二)感觉记忆
|
1 感觉记忆的含义
2 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3 感觉记忆的特征
|
无变化
|
|
|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
1 短时记忆的含义
2 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4短时记忆的特征
5 工作记忆
|
无变化
|
|
|
(四)长时记忆
|
1 长时记忆的含义
2 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4 长时记忆的特征
|
无变化
|
|
|
(五)遗忘
|
1 遗忘的含义
2 遗忘曲线
3 遗忘理论
4 影响遗忘的因素
|
无变化
|
|
七、思维
|
(一)思维概述
|
1 思维的含义
2 思维的特征
3 思维的种类
4 思维的过程
|
无变化
|
|
|
(二)概念
|
1 概念的含义
2 概念的种类
3 概念的形成
4 概念的掌握
|
无变化
|
|
|
(三)推理
|
1 推理的含义
2 推理的种类
|
无变化
|
|
|
(四)问题解决
|
1 问题解决的含义
2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3 问题解决的策略
4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无变化
|
|
|
(五)创造性思维
|
1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4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
无变化
|
|
|
(六)表象
|
1 表象的含义
2 表象的特征
3 表象的种类
4 表象理论
|
无变化
|
|
|
(七)想象
|
1 想象的含义
2 想象的种类
3 想象的功能
|
无变化
|
|
八、言语
|
(一)言语概述
|
1 言语的含义
2言语的功能
3 言语的种类
|
无变化
|
|
|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
1.言语运动中枢
2.言语听觉中枢
3.言语视觉中枢
|
无变化
|
|
|
(三)言语感知和理解
|
1.言语感知
2.言语理解
3.句子理解
4.语篇理解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
无变化
|
|
九、情绪和情感
|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
无变化
|
|
|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
1.情绪的种类
2.情感的种类
|
无变化
|
|
|
(三)表情
|
1.表情的含义
2.表情的种类
|
无变化
|
|
|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
|
无变化
|
|
|
(五)情绪理论
|
1.早期的情绪理论
2.情绪的认知理论
|
无变化
|
|
十、动机、需要与意志
|
(一)动机概述
|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功能
3.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5.动机的理论
|
无变化
|
|
|
(二)需要
|
1.需要的含义
2.需要的种类
3.需要的层次理论
|
无变化
|
|
|
(三)意志
|
1.意志的含义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行动过程
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5.意志的品质
|
无变化
|
|
十一、能力
|
(一)能力概述
|
1.能力的含义
2.能力、才能和天才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
无变化
|
|
|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
1.能力的种类
2.能力的结构
|
无变化
|
|
|
(三)智力理论
|
1.智力因素说
2.智力结构理论
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
无变化
|
|
|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
|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
无变化
|
|
十二、人格
|
(一)人格概述
|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的特征
|
无变化
|
|
|
(二)人格理论
|
1.人格特质理论
2.人格类型理论
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
无变化
|
|
|
(三)气质
|
1.气质的含义
2.气质的类型
3.气质的理论
|
无变化
|
|
|
(四)性格
|
1.性格的含义
2.性格的特征
3.性格的类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5.认知风格
|
无变化
|
|
|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
无变化
|
|
十三、社会心理
|
(一)社会化
|
1 社会化的含义
2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3 社会化的理论
|
2012年大纲中删除了这部分内容
|
|
|
(二)社会认识(2012年大纲改为“社会思维”)
|
1 自我
2 归因
3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4 社会态度
5 内隐社会认知
|
|
|
|
(三)社会关系
|
1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2 亲密关系
3 偏见与歧视
4 利他行为
5 侵犯行为
|
|
|
|
(四)社会影响
|
1 说服
2 从众与服从
3 去个体化
4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5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6 合作、竞争与冲突
|
|
发展心理学
|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
|
无变化
|
|
|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
1.横断设计
2.纵向设计
3.聚合交叉设计
4.双生子设计
|
无变化
|
|
|
(三)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
l.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
无变化
|
|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
l.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生态系统理论
|
无变化
|
|
|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
无变化
|
|
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
(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
1、遗传与基因
2、生命的开始
|
无变化
|
|
|
(二)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
1.胎儿的发育
2. 新生儿反射
|
无变化
|
|
四、婴儿心理发展
|
(一)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
无变化
|
|
|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
1.动作发展的规律
2.动作发展的顺序
3.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
无变化
|
|
|
(三)婴儿言语的发展
|
1、言语发展理论
2、词汇的获得
3、语法的获得
|
无变化
|
|
|
(四)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
1.婴儿感觉的发展
2.婴儿知觉的发展
|
无变化
|
|
|
(五)婴儿气质的发展
|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2.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
无变化
|
|
|
(六)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
1.婴儿的情绪发展
2.婴儿的依恋
3.早期同伴交往
|
无变化
|
|
五、幼儿心理发展
|
(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
1.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
无变化
|
|
|
(二)幼儿的游戏
|
1.游戏理论
2.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
无变化
|
|
|
(四)幼儿言语的发展
|
1.词汇的发展
2.句子的发展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
无变化
|
|
|
(五)幼儿认知的发展
|
1.记忆的发展
2.思维的发展
3.心理理论
|
无变化
|
|
|
(六)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
1.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2.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3.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4.同伴关系
|
无变化
|
|
六、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
(一)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
|
无变化
|
|
|
(二)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
1.书面言语的发展
2.内部言语的发展
|
无变化
|
|
|
(三)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
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2.元认知及其发展
|
无变化
|
|
|
(四)童年期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
1.自我意识发展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3.品德发展
|
无变化
|
|
七、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
(一)生理发育
|
l.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2.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
无变化
|
|
|
(二)认知发展
|
l.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
无变化
|
|
|
(三)自我发展
|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
无变化
|
|
|
(四)社会性发展
|
1.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2.反社会行为
|
无变化
|
|
|
(五)情绪
|
1.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2.常见情绪困扰
|
无变化
|
|
八、成年期心理发展
|
(一)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
|
|
无变化
|
|
|
(二)认知发展
|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
|
无变化
|
|
|
(三)人格发展
|
l.自我发展理论
2.稳定性与可变性
|
无变化
|
|
|
(四)临终心理
|
|
无变化
|
教育心理学
|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
|
无变化
|
|
|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
无变化
|
|
二、学习与心理发展
|
(一)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
1.学习的含义
2.学习的作用
|
无变化
|
|
|
(二)学习的分类
|
1、学习水平分类
2、学习性质分类
3、学习结果分类
|
无变化
|
|
|
(三)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
1.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
2.学习准备与发展性教学
|
无变化
|
|
三、学习理论
|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社会学习理论
|
无变化
|
|
|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无变化
|
|
|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
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
无变化
|
|
|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
1.罗杰斯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
无变化
|
|
四、 学习动机
|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类型
|
1.学习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的类型
|
无变化
|
|
|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
无变化
|
|
|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1.学习动机的培养
2.学习动机的激发
|
无变化
|
|
五、知识的学习
|
(一)知识的表征与类型
|
1 知识的表征
2 知识的类型
|
无变化
|
|
|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
1 概念原理的理解与保持
2 错误概念的转变
|
无变化
|
|
|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
1 心智技能的形成
2 认知策略的学习
3 动作技能的学习
|
无变化
|
|
|
(四)学习的迁移
|
1学习迁移的类型
2学习迁移的理论
3学习迁移的促进
|
无变化
|
实验心理学
|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
无变化
|
|
|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
|
|
|
|
|
(三)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研究报告的撰写
|
|
|
二、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
|
无变化
|
|
|
(二)心理学实验与理论
|
1、实验范式
2、实验逻辑
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
无变化
|
|
|
(三)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2012年大纲中改为“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
2012年大纲中改为:1.自变量及其操纵
2.因变量及其观测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
|
|
(四)实验设计
|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3.准实验设计
4.真实验设计
|
无变化
|
|
|
(五)实验研究的效度
|
1.内部效度
2.外部效度
3.构思效度
4.统计结论效度
|
无变化
|
|
三、反应时法
|
(一)反应时概述
|
1.反应时的含义
2.反应时的种类
|
无变化
|
|
|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
1.外部因素
2.机体因素
|
无变化
|
|
|
(三)反应时技术
|
1 减法反应时技术
2 加法反应时技术
3 开窗技术
4内隐联想测验
|
无变化
|
|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
(一)阈限的测量
|
1.极限法
2.平均差误法
3.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
|
无变化
|
|
|
(二)心理量表法
|
1.量表的类型
2.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
3.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
4.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
无变化
|
|
|
(三)信号检测论
|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3.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
无变化
|
|
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
(一)听觉实验
|
1.听觉现象的测定
声音的心理特性;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
2.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3.语音知觉实验
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
无变化
|
|
|
(二)视觉实验
|
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视敏度的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
2.颜色视觉
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
|
无变化
|
|
|
(三)知觉实验
|
1.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2.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
3.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
4.知觉与觉察实验
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
|
无变化
|
|
|
(四)学习实验
|
1.条件性学习实验
2.认知性学习实验
|
无变化
|
|
|
(五)记忆实验
|
1.感觉记忆的实验
2.短时记忆的实验
3.长时记忆的实验
4.工作记忆的实验
5.内隐记忆的实验
6.前瞻记忆的实验
7.错误记忆的实验
8.定向遗忘实验
9.提取诱发遗忘实验
|
无变化
|
|
|
(六)情绪实验
|
1.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2.面部表情的测量
3.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
无变化
|
|
|
(七)注意实验
|
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2.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3.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4.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5.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
无变化
|
|
|
|
6.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
|
|
|
|
(八))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
1. 眼动技术
2.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
|
心理统计与测量
|
一、描述统计
|
(一)统计图表
|
1.统计图
2.统计表
|
无变化
|
|
|
(二)集中量数
|
1.算术平均数
2.中数
3.众数
|
无变化
|
|
|
(三)差异量数
|
1.离差与平均差
2.方差与标准差
3.变异系数
|
无变化
|
|
|
(四)相对量数
|
1.百分位数
2.百分等级
3.标准分数
|
无变化
|
|
|
(五)相关量数
|
1.积差相关
2.等级相关
3.肯德尔等级相关
4.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
5.Φ相关
|
无变化
|
|
二、推断统计
|
(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
|
1.概率
2.正态分布
3.二项分布
4.t分布
5.F分布
6.样本平均数分布
7.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
|
无变化
|
|
|
(二)参数估计
|
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2.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
无变化
|
|
|
(三)假设检验
|
1.假设检验的原理
2.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3.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4.方差齐性的检验
5.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无变化
|
|
|
(四)方差分析
|
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2.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4.协方差分析
5.多因素方差分析
6.事后检验
|
无变化
|
|
|
(五)统计功效与效果量
|
|
无变化
|
|
|
(六)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检验及应用
2、可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方程
|
无变化
|
|
|
(七)卡方检验
|
1.拟合度检验
2.独立性检验
|
无变化
|
|
|
(八)非参数检验
|
1、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2、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
无变化
|
|
|
(九)多元统计分析初步
|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主成分分析
3 因素分析
|
无变化
|
|
三、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
(一)心理测量的基础
|
l.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
|
无变化
|
|
|
(二)经典测量理论
|
1、经典测量理论模型
2、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效度的定义;效度的估计;效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3、心理测量的误差
测量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的来源及控制;测量误差的估计。
4、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区分度;项目的综合分析和筛选。
|
无变化
|
|
|
(三)项目反应理论
|
1、单维性假设与项目特征曲线
2、单参数模型、双参数模型和三参数模型
3、项目信息函数与测验信息函数
|
无变化
|
|
|
(四)概化理论
|
1、方差分量的估计
2、概化系数与可靠性指数
3、G研究与D研究
|
无变化
|
|
四、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
(一)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
|
1.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2.测验目标与命题双向细目表
3.题目编制技术
4.测验标准化
5.测验等值技术
|
无变化
|
|
|
(二)心理测验的施测
|
1.测验的设计
2.施测的程序和步骤
|
无变化
|
|
|
(三)测验常模
|
1.常模与常模团体
2.分数转换与合成
3.常模的编制
4.几种常用的常模
|
无变化
|
|
|
(四)标准参照测验
|
1.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与作用
2.标准参照测验的题目分析
3.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4.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
|
无变化
|
|
|
(五)常用心理测验
|
1.成就测验
2.智力测验
3.能力倾向测验
4.特殊能力测验
5.创造力测验
6.人格测验
7.态度测验
8.兴趣测验
9.心理健康量表
10.发育量表
|
无变化
|
|
|
(六)心理测验的应用
|
|
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