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1求职季的硝烟正在弥漫,金融行业受到热烈追捧,各大银行和券商是学子们心中向往的理想归宿。金融学专业,以其特有的金色魅力和职场融通性颇受广大学子的热爱。2009年有报道将各大行业的薪酬做了排名,证券行业和银行业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更将金融学专业的考研热情推向新的高潮。金融学专业是否是联通光明未来的一座金桥?金融学专业是否和想象中的一样富有特殊教育投资意义?现有资料对这种问题的回答比较笼统,数据统计也只停留在宏观,从过来人的角度针对金融学专业进行解读,更符合个人专业规划和职业导向性,更有借鉴意义。跨考教育从过来人的角度,结合资料综合整理,从应届生求职者、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金融企业HR获得各自的心得体会,更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金融行业和金融学专业的现状。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金融学专业的“投资成本”更大。复旦大学2005年金融学报考人数1134人,实际录取45人,录取率低至4%;2006年该校金融学专业的录取率更是不足3%,复试分数线高达423分;2007年1458人报考,录取125人;2008年和2009年即使遭遇金融危机但录取分数仍然居高不下。其他名校的金融学专业考研同样异常艰难。如果将这些视作投资成本,无疑前期准备工作付出是巨大的。金融学专业跨考率也比较高,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同学更将其看作是最合理的选择——学习难度比本专业低,而“期望回报”更高。 金融学专业绝非一条铺满鲜花的阳光坦途,事实上,金融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同样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更大的心理落差。在没有真正接触到金融学专业或者没有迈入职场之前,对金融学专业的一切憧憬和联想都是“雾里看花”。金融学专业过来人之中有很多关于本专业的非议,简单来说就是“过后才明白”,总结起来有如下三条悖论: 悖论一:金融学专业不等于金融行业 金融学专业是金融行业的敲门砖?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现实状况是:一方面金融行业并不特别注意招收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一定特别青睐金融行业。 法国兴业银行2010年管理培训生招聘程序严格,竞争激烈,除去宣讲会、笔试、电话面试、现场面试以外,入围的候选者还必须在北京参加一天的集中面试,当天的环节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结构化面试等多个环节,全程英文。最后经过十几轮的“折腾”之后,初定的待选名单中所包含的专业有环境工程、国际关系、教育学、国际贸易、英语、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唯独不见金融学专业。国内的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所列的专业名单中金融学只是其中一项,而一些高端的管理培训生项目,干脆写明不限专业。事实也即如此,翻开招商银行2010年管理培训生笔试名单,学生的专业五花八门,从天文学到历史地理学无所不包。目前只有极少数国企还特别注明所需专业名称,而很多外资银行、投资公司则反复强调人员专业背景的多样性。 以某名牌大学2010年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去向为例,三分之一的人选择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三分之一人选择非金融类大型国企,另外有少部分人去往教育机构、新闻媒体或者读博、出国,真正在银行、证券企业就业的人不足三分之一。用一个选择在某省级报社就职2年的学长的话说:“待遇尚可,职业路径明确,相比很多金融企业高业务压力和周期性风险波动的情况,我更偏好稳定轻松的工作。”金融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并不仅限于金融行业,很多过来人在深入了解行业情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往往有新的想法和职业规划。 此外,金融学专业的分支众多,比如投资学、保险学、企业金融等等。现实中每一个专业分支并非完全对应相关的行业和岗位。除了导师推荐或者自身有特殊途径以外,在公开招聘过程中,大部分金融单位并不是特别在意具体的学科分支方向,而是将其视作有一定的金融学基础背景统一招聘。 悖论二: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光明 金融学专业具有专业优势?的确,金融学专业可谓是职场“万金油”。首先,至少专业的金融机构不会因为专业的原因而对求职者亮红灯,太冷门或者纯文科的专业确实会在简历筛选这一关遭遇冰山。其次,由于其扎实的经济、财务知识基础,几乎所有企业的财务部门都会有一定的招聘名额。第三,金融行业的大热带动了这一专业人才需求增多,专业财经媒体、咨询公司、高等院校甚至职业培训机构都广泛需求金融人才。 但是“好找工作”不等于是“找好工作”。金融学专业要结合学校、地域、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 跨考学员中,有一位四川大学金融学硕士,在上海的各大高校举办的银行、证券、咨询公司招聘会上都有他的身影,在求职季的尾声他依然活跃在面试的各条战线。他表示,虽然川大的金融在本省很容易就业,但机会大多来自省内的一些银行和证券公司,要从最底层的新人做起,从柜台轮岗,从营业网点拉客户开始,起点较低。而一些大型公司的总部或者高端一点的职位,大多数只向所在地高校毕业生开放应聘机会,所以他只好转战北京、上海,花费巨大的成本。最令他惊奇的是,四川的中国银行、华西证券等机构,专程来上海召开招聘会,提前发放笔试通过即录用的协议书,而在本地则没有任何优惠待遇。 除了地域差距带来的“差别待遇”以外,金融学硕士的“结构性落差”也在逐渐凸显。一般的商业银行不特别招收硕士生,虽然硕士生在未来的升职、提干等很多方面比本科生占据优势,但刚一开始也要在一线柜台轮岗,待遇也只比本科生多几百块钱,这让很多心高气傲的金融学硕士一时间无法接受。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硕士生的待遇和本科生也相差无几,读硕士多花费了两到三年时间,而同时毕业的本科同班同学如果当年进入这些单位,现在甚至可能已经是刚入职的新人的领导,这让许多毕业生思绪万千。大型投资银行、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国家直属机关……这些单位虽然指明要研究生,但毕竟人数有限。如果想顺利打入金融业,大多数的金融硕士还得面对一般商业银行和国内中小券商,心理落差不言而喻。虽然相比其他行业,金融行业相对不错,但要从一线做起,从底层做起的新人命运是改变不了的。而岗位不同、城市不同,未来的发展千差万别,这也让许多金融硕士们感叹前景不明。 男生觉得进公司做财务太按部就班,缺乏挑战性和发展空间;女生认为在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加班压力太大,容易过早衰老,无法接受。一位西安交大金融学的同学一心想进入股份制商业银行,学业成绩、实习经历等都无可挑剔,可惜身高不够而被拒之门外。职业发展是太“个性化”的私人事务,和所学专业其实关联度没有想象中高。 悖论三: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性太强 很多人认为金融学专业难考,除了分数高以外,面试也占很大比例因素。很多考生很怕被问到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或者由重大国际问题引发的金融政策讨论,觉得自己专业素养不够。还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气场”不行,和那些高级金融白领相差甚远,太业余,没有CFA、CPA、FRM的光环,自信心不足。 金融硕士们感叹面对职场考察的压力,觉得自己渺小无助。把那些用人单位的条件一条一条罗列下来,发现自己能符合的少之又少,产生“不够专业”之感。既然不够专业,很多同学于是拼命考各种证书,但求职时发现,券商最看重的似乎是有无实习经历,而自己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没有直接的经验。有的同学认为外资银行重视专业外语能力,于是主攻剑桥商务英语、高级口译,但面试时候对所提出的专业问题了解甚少,即使表达无碍也无法全面分析。 其实金融行业门槛没有那么高。拿出中国银行2010年应届生笔试题,行政能力测试、英语、专业知识各占三分之一,其中专业知识也只考察微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的基础知识,本科水平足以应对。如果说金融学专业对考生专业素质要求高,不如说是金融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高。如果想从金融学专业顺利接轨到金融行业,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会时时刻刻用到,证券公司要行业研究,银行要针对公司和个人设计金融产品,投资公司要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具体公司的财务报表,每个金融企业都必须关注现实问题。除此之外,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销售岗特别注重人才的仪表和谈吐,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占主导;研究类岗位对统计分析能力和数理知识背景格外关注,券商的研究岗还特别注明招收有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财务支持类岗位要求有从业资格,有耐心,最好有从业经验…… 说金融学专业要求高,只是大家没有了解金融学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和要求内容。金融学对专业的要求是建立在灵活应用和切合自身条件之上的。 首先,专业性要有,但是并非唯一要素,应变能力更重要。既然那么多非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都顺利进入相关单位,金融学硕士完全可以应对专业问题,只是在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上缺乏锻炼。金融学专业的同学有时候太迷信于自己的专业性,认为数量能力最为重要,忽略了沟通表达能力和平时的实践积累,造成与现实脱节。小组讨论是常见的考察方式,跨考学员中,一位金融学同学通过了CFA三级所有考试,但没有任何一家外资银行向其伸出橄榄枝,原因就是她在无领导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时总是怯场,不能自由发言。 其次,大多数金融硕士都没有找准自己的方向。既然觉得自己适合做银行,就应该多关注一下银行业的大事和银行业的动向。中信银行面试时问到一个问题:对中资银行引入外资战略合作伙伴有什么看法。在场的许多金融学硕士都无法正确说出有哪些中资银行和哪些外资银行合作,而一个社会学系的女生对汇丰银行入股工商银行所带来的国际影响侃侃而谈,顿时高下立现。既然觉得自己适合做研究,就应该多发表一些文章,多关注一下商业评论,尤其注意结交一些行业内的朋友和师长。绝大多数的券商招收行业研究员都是从已有的实习生中选拔。金融学硕士如果想从事行研,如何找到一份合适的实习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凭借自身的热情和努力,让对方看到自己在行业研究领域所具备的潜力和能力,才是征服领导和用人单位的砝码。
|
[发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