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年1月考研教育学专业真题答案参考: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 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参考答案: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题目中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参考答案: 错误。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按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可将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8、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参考答案: 错误。 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是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完成各项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 创造力也叫创造性,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其心理结构具有多维性。主要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和创造性适应品质。认知心理学认为,低智力创造力肯定低,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高创造力需要中等以上的智力,高智力不等于高创造力;在中等智力以上,智力与创造力不存在线性关系。 也就是说智力不等于创造力,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参考答案: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与遗传素质、环境相比,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工作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离开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的作用无从谈起。另外,还应争取学生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发挥多方面的优势,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1)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的活动才能实现,因为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的。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①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②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③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教育的自身状况。 (3)家庭环境的效应。 (4)社会发展状况。 50、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参考答案: 杨贤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思想,对当时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 所谓“全人生的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素质包括德、智、体、美以及知、情、意、行等各方面,要使青年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完成的人”。 (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正常而全面的生活分为健康生活、劳动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四大类。健康是生活的根本,生活的根源;劳动生活或称为职业生活,是维持生活和促进文明的要素;公民生活就是社会生活,良好而符合现代社会准则的群己关系是个人人生幸福的保障;文化生活或谓“学艺生活”,包括科学、文艺、语言、常识、游历等的研究和欣赏活动。“全人生指导”即是对各类生活进行指导。 (3)不仅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对学生的求学、起居、健康、兴趣、爱好、社交、恋爱、择业都要关心,都要进行指导。 5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著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对世界的教育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其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思想意义深远。 赫尔巴特认为,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认为教学有以下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明了,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想,由于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的期待状态,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虽然因为机械化倾向遭到人们的批评,但是其理论是在严格按照心理学过程规律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52、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参考答案: 奥苏伯尔是美国心理学家,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在心理的教育学科领域中有突出的贡献和重大的影响。他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也被称为“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包括: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意义学习才能发生。他把意义学习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种。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并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53、列举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教育研究假设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是在研究之前的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也就是说,教育研究假设是教育研究课题选定后,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答案或结论。 (一)教育研究假设的分类 (1)按照形成逻辑,可以分为归纳假设、演绎假设和研究假设。 (2)按照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二)教育研究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一个规范表述的假设,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标准: ①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②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即表述的语义是明确的、可操作的、不至于造成歧义的,假设语义模糊就无法检验; ③假设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当然,可以是肯定陈述,也可以是否定陈述;可以是全称肯定或否定,也可以是单称(部分)肯定或否定。 56.本题为必选题,请在I、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1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I.阅读下述案例,回答问题。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老师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下面是5个实例。 例一 学生张明在课堂上对邻座做鬼脸,引起对方发笑,老师对其注视片刻后,即不再理睬,继续讲课,学生遂终止其不当行为。 例二 当学生的违规行为获得部分学生认可时,让违规学生坐到教室后边,与其他学生分开,有效地阻止了学生的违规行为。 例三 刚上课时,郭忠抽掉前座李军的椅子,李军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当即严肃的批评了郭忠,并令其放学后到老师办公室写情况说明。 例四 课间有两个学生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于是决定用8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结果两个学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 例五 对于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上不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 请用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分析说明上述各实例中处置学生不当行为的教育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所考查知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答题时运用这一考点,请结合材料进行答题。这里仅列出答题相关知识的要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以斯金纳为代表。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刺激之间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取到好成绩、教师表扬等,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没受到表扬,则没有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若能合理地增加正强化,利用负强化,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Ⅱ.分析下述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李华执教的两个班,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日常教学中,李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握笔姿势不正确,不善与人交流,知识面窄。为了进一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李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并就相关问题询问了本年级其他科任教老师。结果显示:与本市居民子女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英语学习差距最大,语文学习辞职,数学学习差别不大。为了探索提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策略,李老师打算在这两个班进行以“扩展课外阅读”为自变量的实验研究。但是,学校科研顾问认为采取行动研究方式更为适当。李老师陷入困惑,不能确定采用何种方式站看研究。 (1)案例中李老师在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2)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请为她选择一种研究方式,并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 参考答案:(所考查知识:教育研究方法的观察法、访谈法、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方法等。答题时运用这些考点,请结合材料进行答题。这里仅列出答题相关知识的要点——问题1答案,为观察法和访谈法。问题2答案,可以选择教育实验法,具体选取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的实验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可以在以下情况下使用:1. 对研究对象无法进行控制;2. 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 由于社会道德的需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二)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适用范围: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求职、咨询等,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 访谈研究法的优点: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 访谈研究法的缺点: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无法控制被试受主试的种种影响(如角色特点,表情态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访谈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等结合使用。 (三)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点:1.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2.它可以使我们能够得到自然条件下遇不到的或不易遇到的情况,这样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3.它可以重复验证。4.实验使研究者有可能准确的、精细的、分别的研究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比较容易的观察某种特定因素的效果。5.进行实验时,可以有计划的控制现象和环境,造成便于精确测量和运用机械方法记录的条件,使研究更为精确。 教育实验研究的缺点:1.它需要花较多的人力,有时往往受到实验设置,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2.它控制现象和环境比较困难。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像自然科学的实验室那样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不可能的。3.它对参加实验研究人员的要求较高。 (四)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 属于准实验设计,不能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和随机分配被试于各种实验处理,一般是以原自然教学班为实验单位,因此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度。强调对自变量进行控制,但对无关变量控制较差,只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模式:O1 X O2 …………… O3 O4 特点:1)有两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一般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但实验处理可随机指派。由于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只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控制组,如年龄、性别、标准化学科测验分数、上课时的表现以及身体情况等方面,尽可能使组间平衡,两个组等价。2)都有前后测。 优点: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度。 局限性:1)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2)前后测的相互作用。因此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要尽可能从同一总体中抽取样本,以避免被试差异所带来的实验误差。 (四)教育行动研究 特点:从研究目的看,是“为行动而研究”。从研究对象看,是“对行动进行研究”。从研究环境看,是“在行动中研究”。从研究人员看,是“行动者进行研究”。从研究进程和方法看,是边行动边调整。从研究范围看,是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 优点:可以解决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可以产生一个实在的成果或有用的程序;可以为改进教与学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其开展与实施也相对容易。 缺点:精确度低,容易产生误差;信度与效度低;只适用于其所开展的具体环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2010年的教育学专业试题难度适中,强调基础,注重能力,既考查细节,又关注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也完全符合是考试大纲的要求:“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在学科分值划分、科目题目比例划分上,也符合大纲的相关要求。由此,也说明了考试大纲的指导性意义和重要性,也证实了博仁一贯所强调的注重基础、深入理解,重视应用的学习方法,试题中大部分题目的考察,也都是博仁的各位教师所强调的重点,只要考生注重基础,结合考试大纲,依据教师的指导,扎扎实实的认真复习,考到高分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
[发布者:dongd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