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根据对历年政治考研试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考生遵循。这可以帮助考生在最初的备考过程中,弄清主次,把握重点,搞准复习方向,摸准最有可能考查的热点,避免盲目性,减少复习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 密切注意社会热点,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 研究生入学考试将政治作为一门学科来考,其目的不是要将考生考住,而是考查考生是否关心时事,尤其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两个考查目标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每年的考研政治试卷中,尽管大纲规定形式与政策只有10分,其实,除客观性的试题以外,大的主观性试题的出现都与当年国内外的大事件、社会热点、党中央代表大会或其他大的会议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有关。 如2007年第14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判断,15题胡锦涛在学习《****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第16题中俄两国互为“国家年”活动是两国最高领导人做出的一项重大政治决定,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和党的大政方针是现象,怎样看待、分析这些问题才是重点和本质,而其依据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这些知识点主要体现在大题即分析题方面。有经验的考生在阅读了比较正规的考研辅导中心集合考研辅导和命题研究名家编著的《形势与政策》之后,就能敏锐而准确的抓住当年的考点。这就要求考生在考前复习阶段一定要关注社会热点、国内外时事、党的大政方针,按图索骥,把握准考点。 (二)注意教材或党的文件资料中带有倾向性的话语 教材、辅导资料或党的文件资料中带有倾向性的话语或者名家大师的经典话语,往往是命题的材料,一般的题型是要求考生写出对该段话的理解,并用相关原理进行评析。 这是历年试题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形式,如2007年的第38题(Ⅱ)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部分讲话(《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内容,2006年的第36题中,建国初期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着资本家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 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2005年第34题中对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和“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的理解等,都属于此列。希望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对这些明显带有倾向性观点的言论和例证充分重视。 (三)注重对跨章节、跨学科的知识的考查 历年考研政治试题中,对跨章节、跨学科的知识的考查,以监测考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往往占有很大的分量,尤其最后一道大题——综合性试题,就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大致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两门学科结合党的历史出大题的可能性最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相结合,出大的综合性试题的概率比较高,另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国际时事相结合出综合性试题的可能性也最大。 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突破章节和学科的界限,注意从知识的完整性、相关性等方面去准备。典型的真题如2007年第37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38题(Ⅱ)不同文明在求同存异中发展,以及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所以考生在复习时,不要机械地、死板地、孤立地以复习好各个知识点为终极目的,而应该把各学科、各章节、各知识点联系起来系统复习。 |
[发布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