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近代史纲要涵盖了中国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940至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至1949)和“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辉煌的历史征程”(1949至2007)三段近170年的历史。 由于该科目覆盖面广、记忆难点多、易混淆内容多,我们结合2011年考研大纲总结出了史纲部分十章的易考点,以此来方便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更好的记忆和复习。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易考知识点 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这五种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的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 3、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2)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中国共产党主要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4、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占据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都争着。 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任务 (1)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 (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3)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共中央在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俗的说法是“一化三改造”。 |
[发布者:yezi] | |||
|